非典疫情给医药产业带来的反思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0:47:34
--“非典对医药产业的影响”专题信息(十一)
休闲 居 编 辑
新华社信息北京7月4日电(赵博文)这次非典疫情中反映出的问题,值得
业内反思。
一、医药企业战略研究的滞后性。医药企业战略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面对当
今世界疾病谱的变化,研究医药产品结构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药品需求的动
向,作出带有导向性、前瞻性、长期性的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的战略决策。这
次非典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足以说明医药企业在大灾大疫面前,既缺乏前瞻
性,更缺乏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灾情需要的药品拿不出,灾情不要的药品
卖不了”,不仅丧失了商机,而且影响了疫情的防治工作。
二、药品生产、供应应急机制的滞后性。药品是防病治病、灾情疫情需要的
特殊商品,作为医药企业应具有两重性,必须坚持“重社会、重发展”的原则。
但是,现有的药品生产、供应机制很难适应这一要求。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风险的最小化、成本的最低化,始终是医药企业谋求生存与
发展的基本定律,始终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从另一方面说,一旦灾情疫情发生,
政府必然要加大对药品的调控手段和行政干预措施,作为医药企业必须承担保障
社会需要的功能,这就与现行的药品生产、供应机制发生了摩擦,一旦灾情、疫
情发生,往往出现准备不足、反应迟缓、调度不灵,甚至出现诸侯割据、地方保
护的现象,难以形成应急的药品生产、供应快速反应体系。
三、药品储备机制的滞后性。为了应对灾情、疫情的需要,国家建立了中
央、省一级的药品储备制度。但是在抗击非典的实践中,却暴露了有待于逐步完
善的薄弱环节,具体反映在,疫情需要的药品没有储备,有储备指标的药品和医
药用品又没有真正到位,储备库往往是“名存实亡”。产生这种现象的成因,一
是由于疾病谱的变化较快,我们对当今世界疫情流行的趋势和所需要的药品了解
不够,储备药品的确定缺乏前瞻性、针对性;二是药品储备政策不到位,例如:
目前国家对于储备单位仅仅是给资金额度和贴息资金,而银行资金的到位尚需企
业用资产进行抵押贷款,实际上用的还是企业自身的额度,加剧了储备企业资金
周转的困难;三是现行的储备制度难以解决储备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近两、三
年来,国家为了遏制药品虚高价格,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高频率、大面积、
大幅度的降低药品价格,致使储备的药品不断贬值,而药品价格贬值的风险只能
转嫁给储备的企业,严重挫伤了储备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了储备药品到位的效
率。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药品储备是难以到位的。
四、政府对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上的滞后性。药品既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
特殊商品,又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国际性的产业。国际上,医药产业的
发展都是以高回报率为支撑的,有数据表明,2001年,全球领先的8个行业
中,医药产业的利润率居第一位,达18.5%,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1
9.8%,而我国仅占1%左右。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手段和政策导向,例如以低价位为价值取向的药品集中
招标采购制度,高频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药品价格,在药品零售市场上,诱
发了价格大战,严重制约了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利润空间,致使大多数医药企
业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而苦苦挣扎,根本无力研发新产品、新剂型。一些基础较
好的生产企业由于税赋过重,对科研费用开支控制过严,也影响了新产品的研
发。
五、医药产品结构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这次抗击非典的疫情中,医药产品
结构深层次矛盾显得更为突出。行业整体存在着企业多、规模小、产品低水平重
复的弊端,我国仿制药占到97.4%,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寥寥无几。尤其是
步入20世纪以来,疾病谱的变化越来越大、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而我国医药企
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新疾病谱的发展趋势研究和了解不够,对所需的
防治药品的研究更是不足,存在着“重治疗药品轻预防用药、重仿制药品轻创新
药品”的观念和倾向。导致我国的医药产业的药品研发、产品结构始终与国际大
公司、大集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与当今世界疾病谱的变化更是不适应。因此,
一旦灾情、疫情发生,医药产业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取的商机,更重要的是延误
了疫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
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从法律、行政管理、经济手段上尽快建立“责权分明、统一调控、反应
灵敏、快速高效”,适应疫情、灾情等突发事件的药品生产、供应的预警机制。
二、完善药品储备制度,储备品种的确认要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要适
应灾情疫情等突发事件的需要,储备资金由财政拨给专用资金,并且要承担储备
企业的储备风险,包括降价风险等。
三、充分发挥新药研发社会资源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新药研发基金,参照
国际惯例,新药的研发除了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外,对一些重大的疫病和疑
难病症急需的预防和治疗药品,要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和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攻关,通过建立新药研发扶持基金等多种形式,促进新药的
研究和开发,加快与国际接轨,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医药产业产品结构的适应能力
和竞争能力。
四、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对产业、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战略性重组和
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区域性的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使
其在医药流通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发挥主渠道作用。
五、政府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医药经济改革与发
展环境。将医药产业列入省政府倡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加大对医药产业
的技改力度,对符合国债贴息、省财政贴息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在税收政策上
予以倾斜,增加对医药产业科研开发的投入,提高企业新药研发费用的投入比
率,有条件的企业新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并在税前
列支,要尽快纠正以低价位为价值取向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不规范行为,药品
价格的制定要根据医药商品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药品生产、经营成本的评价体
系,为医药产业的科研开发、现代化的改造、可持续发展留有必要的利润空间,
继续整顿和规范医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取缔无证
经营和变相的非法药品市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要为医药产业的发
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