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1:03:00
非典期间,医药行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行业,而国际VC价格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上涨,使相关生产企业受益匪浅。在2003年主要行业经济运行目标预测中,规模较小的医药行业被认为增长最快,预计利润增长20%,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在崇尚价值投资理念的今天,需要格外关注。 医药商业仍受挤压 医药制造业增长高于20% 国家经贸委发布的2003年主要行业经济运行目标预测,规模较小的医药行业被指增长最快,预计利润增长20%,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据中经网统计数据,1-4月,医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加24.4%,利润总额增加43.7%,远远高于这一预期。虽然考虑到利润总额统计值在年度内历来波动较大,不宜直接推至全年;但我们认为,2003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超过20%应是可以达到的。 非典对今年影响有限 虽然从去年11月第一例患者出现算起,非典在中国前后持续了约7个月,但与之相关的零售药品消费高峰期,尤其是预防类药品消费高峰期并不长,区域也有限,主要集中在2月上中旬的广东及周边和4月下旬的北京及周边。此外,由于非典确诊患者人数并不多,总计约5000多例,且用于支持治疗的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等)、抗生素(罗红霉素等)及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均是价格较为低廉的常规药品,由此产生的新增医院用药对全年总额并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再加上生产同类药品的企业众多,因此我们认为,非典对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商业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虽然有促进作用,但影响有限。只有少数产品突出的药品制造商(如生产板蓝根的白云山,生产胸腺肽和干扰素的北生药业等)以及防护用品及诊疗设备提供商受益会较为明显。 非典对医药行业的利好还体现在价格指数的上升。4-5月,国内居民医疗保健用品消费价格指数显著上升,改变了以前的负增长状态。不过,我们预计随着非典疫情的消除,价格指数在下半年将有所回落。 非典也给一些医药企业带来了短暂的负面影响。由于非典爆发期间,人们主动避免或推迟赴医院就诊,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医院处方药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些以医院处方药为主的制药企业的产品销售,如恒瑞医药、天士力等。但是,这种影响也是短暂的,另外,非典对出口型医药企业的当年订单和销售基本无阻碍,影响主要体现在需外商来华的重大合作项目的推迟。 从长期看,非典事件增加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有利于维生素等保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产品的未来发展。另外,政府为提高西部及农村医疗保健水平,专项拨款10亿元以上进行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同时还拓宽了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人群,这也将有利于未来医疗器械及药品市场的发展。 在各子行业中,1-4月,化学制剂药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双双保持领先地位,化学原料药则呈现出利润攀升大大高于收入的特征,而中成药的表现最弱,增长率指标均低于行业整体(见表)。 从经营环境和近期增长速度来看,商业无疑是医药行业中最弱的一块,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增长10%左右。夹在医院和生产厂家之间的医药批发企业是国家药品降价政策的主要“减利”对象,各式平价大药房的开办则使零售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逐步对境外竞争者开放更使整个医药商业的生存环境越趋严峻。未来可以企盼的利好来自医药分家政策的实施。在此过程中,上海医药、国药集团、广州药业等商业巨头可能会受惠于政策而进入原医院零售市场。由于医院药房销售额占我国医药零售约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如何分割这块蛋糕牵扯到包括政府部门、医院以及现存商业企业的各方利益,目前还难以预计其实施细节和时间表。 除了对医院分家政策的利好企盼之外,网络资源是医药商业企业的另一个投资点。在网络收购与扩张方面,与国药集团联手的复星实业、被华源集团控股的上海医药是近期动作较大、步伐较快的两家。不过,除非很快成为溢价收购目标,一般来讲,投资医药商业网络及其载体公司都需要较长的收益期,因为即使有外资合作、重组等有利事件发生,相关企业也还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来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并成为业界霸主。 生物医药借非典重生 据统计,2002年全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5%;其中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为200亿元左右,约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6%,增长率为16%,仅低于化学药品工业21%的年增长率。 截止2002年6月,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医药的有120余家,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超过30亿元。 不过,因起步较晚,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较小,产品品种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据统计,2001年世界生物技术相关产业销售额为348亿美元,而我国只有24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家大型生物技术企业的年销售额。 另外,经过1995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后,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新世纪之初步入调整时期,投资出现衰退。受此大气候影响,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停顿,上市公司生物制药投资额从1999年的近7亿,下降到2001年的5.96亿元,生物医药企业备受产品开发阻滞,利润下滑,资金紧张之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1至9月份,全国317家生物制品企业有84家亏损,亏损总额1.6亿元。2002年上半年,以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因主导产品价格下滑、宣传及管理费用增加及投资收益减少等因素导致业绩多数下滑,11家主营生物制品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且业绩下滑幅度平均高达45%,大大超过同期全部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降幅。部分上市公司选择退出生物医药产业,如星湖科技从上海博星基因芯片公司撤资。 正当生物医药行业徘徊于低谷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尽管给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冲击,但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却似乎是一线转机。 作为一种新型病毒流行性疾病,一时尚无十分有效的防治药物与方法。但针对病毒性疾病,生物医药却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最优先的选择。包括干扰素在内的一部分生物医药已经被证实对非典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彻底控制“非典”的最有效手段也主要寄托于未来新的生物医药产品如预防疫苗及相关治疗药物的开发上。因此,在此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生产生物医药产品的上市公司受到广泛关注。 国家财政已计划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资金,全面启动“非典”疫苗的研制。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日前决定斥资5亿元人民币用于包括非典疫苗在内的生物制品生产线的改造和建设。生物医药行业可以此次抗击“非典”为契机,以新的产品开发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产品开拓新的生物医药市场,吸引更多新的资金注入,引发生物医药行业新的行业重组与整合,伴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回暖,整体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医药制造子行业分析 化学原料药 VC景气年 传统化学原料药企业适逢“景气年”。数据显示,1-4月,化学原料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4%,利润更大幅提高了54%。从去年开始,由于罗氏、巴斯夫等国际维生素巨头陆续关闭或暂停其部分生产线,维生素C出现了空前的供应短缺,引发了我国维生素C出口价格的大幅攀升。从去年初的近3美元/公斤,到下半年迅速超过7美元/公斤,再到今年春交会达13美元/公斤的峰位。VC出口价格的飙升给华北制药、东药集团、石药集团等几个主要厂商带来了极为丰厚的盈利。不过,随着罗氏部分生产线完成整改扩产并开始向市场报价,以及国内一些原生产企业竞相复产,VC报价已回落至10美元左右,预计下半年价格仍将持续平缓下降。 此外,非典期间,利巴韦林等相关原料药的价格也有明显上升。其中利巴韦林从原来的300元/公斤升至800-900元/公斤,近期稍回落至600元/公斤。 滤掉VC的脉冲效应,新一代抗生素是华北制药、鲁抗医药等原料药企业今明两年更稳定的增长动力。产量、进口及零售三个方面的数据显示,我国抗生素的升级换代速度正在加快,头孢菌素系列、半合成青霉素系列、新大环内酯系列、半合成喹诺酮系列正在加速替代原有的老一代抗生素。而阿莫西林等半合成青霉素、头孢曲松等头孢类抗生素制剂的销量增加也将进一步拉动相应原料药及6-APA、7-ADCA、7-ACA母核的增长。 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原料药呈现出劳动力、环保等成本较低的优势,不少国外企业正在逐步退出较为低端的原料药产品市场,并谋求在中国实现转移生产,这是国内传统原料药巨头的又一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外资合作、购并将全面展开。 产品结构较新的原料药企业自主成长性更高。相比传统大宗品种原料商,海正药业、华海药业等企业的产品结构较新,利润率也更高。它们及时追踪和研发专利即将到期的世界畅销药品,如降脂药、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等,市场发展空间更大。 化学制剂药 继续领先行业成长 化学制剂药行业1-4月的销售收入同比增加30.1%,而利润总额则增长了63.8%。预计其全年仍将领先行业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和仿制“新药”的不断上市推广。此外,今年开始,国家计委对化学药的批量性降价举措将暂告一段落,化学制剂药的经营环境将变得较为宽松。 目前国内化学制剂药的消费结构仍以抗生素为最大类品种,虽然其整体增长并不是最突出,约10-15%,但内部新旧品种的转换却越来越快,阿莫西林、头孢拉啶、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等新型半合抗的市场扩张速度十分迅速。而心脑血管、糖尿病、癌症等老年病及疑难病的市场在近5年保持了很高的成长性,且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是制剂药的长期增长源泉。 我国的化学制剂药生产极为分散,使我们难以将制剂药的高成长性简单延伸到一个具体的可投资企业。类似恒瑞医药(抗肿瘤药)、双鹤药业(大输液)、丽珠集团(抗病毒)等在某一细分领域有较深厚产品及市场基础,并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产品梯队的企业,应是未来持续增长能力较强的公司。 在处方药和OTC两个市场分支中,对于化学制剂药,未来一两年我们更看好处方药分支。这是由于化学药不像中药一样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自疗基础,且更新换代快,处方药是市场主力军。解热镇痛的感冒咳嗽药、抗生素普药以及皮肤病药等是目前西药在OTC市场的主要领域,竞争激烈。在肝炎、心脑血管、胃肠道等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慢性病用药领域,扎实的医院推广和专业口碑仍是化学药做大OTC销售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较之以OTC普药和强势广告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以处方“新”药为发展重点,以完善的医院营销体系作基础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将取得更快的增长速度。 中药 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中药行业在2000年后进入增长放缓的调整期。今年1-4月,中成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9.9%和15.3%,明显落后于化学制剂药。长远来看,OTC市场、慢性病用药市场为中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过分依赖高举高打的广告策略和市场推销,中药现代化和新产品开发步伐缓慢是大部分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不过,整体的调整蓄势并不会影响同仁堂、东阿阿胶、天士力等中药优势企业的快速增长步伐。 以同仁堂为代表的“老字号”主要通过品牌营销挖掘传统产品潜力,扩大市场份额;而以天士力为代表的“新中药”则把不断推出并做大中药改良新品作为主要成长手段。另外,计委在一季度执行中成药价格调整时向优势品牌和现代中药的倾斜保护政策也有利于这两类企业的发展。(转摘自“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