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锁药店的挤压下,单体药店的身子骨显得越来越单薄。而连锁药店的“平价”之举更令单体药店的处境“雪上加霜”,那么――单体药店命归何处?
“单体药店将灭亡?”深圳一致连锁药业总经理曲文浩为这汹涌而至的恐慌潮来了一个“急刹车”,
“不管连锁药店来势如何迅猛,单体药店绝不会消失。即使在药品零售业发达的美国,单体药店依然活得有声有色。”近两个月来,单体药店先后在广州、武汉、成都等地大规模崩溃,单体药店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命运似乎要在2003年做一个了断。
危机四伏
广州市药监局流通处的李伍茂副处长向记者分析说:“单就广州而言,大多数单体药店的销售额远低于连锁药店的销售额。”
很明显,单体药店的盈利能力不足,已使其生存成了问题。在连锁药店的挤压下,单体药店的身子骨显得越来越单薄。浙江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赵博文认为:“连锁药店的质量监控和抗风险能力都要高于单体药店,特别是批量购药,在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连锁药店是单体药店强有力的对手。”
而连锁药店的“平价”更让单体药店的处境“雪上加霜”。有业内人士指出:“平价风暴所到之处,受冲击最大的是单体药店,因而单体药店占了关门药店的大多数。”“药品零售业这个‘破碎’型的行业,原本就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连锁药店打出平价,更让单体药店无可奈何。”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这样对记者说。
如果说以上两种处境使单体药店的危机丛生,那么GSP的关卡就是对单体药店的最后一道“逐客令”。某单体药店老总告诉记者:“GSP是我最害怕的,只要能通过GSP认证,我就什么都不怕了。”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医药行业利润下滑得很厉害,而GSP考核却十分严格,很多单体药店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改造。
一息尚存
非典过后,一位广东花都的老板为了不让老婆过于清闲,在当地开了一家个体药店,毫无经验的夫妻俩却把这家药店打理得像模像样。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单体药店想赚大钱难,但要亏本更难”。他认为,单体药店进货时不存在吃回扣的问题,所以就节约了不少成本。
有业内人士为单体药店算了一笔账:一家普通规模(60平方米左右)的单体药店一般能有2000元/天的销售额,以15%的毛利计算,一个月就有9000元的毛利收入,扣除店铺租金及水电费等大约有3000~4000元的纯利润。
广东本草药业副总经理徐立新分析指出,单体药店亏损有时会是表面现象,因为有些药店是“请人打理”的,有时利润只是被经营者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吃亏的却是药店的老板),药店其实并没有亏损。
曲文浩也认为,单体药店不会消失,只是一个市场份额的问题。他说:“单体药店成本比较低,相对连锁药店的一个单店来说,单体药店的人力成本远低于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对零售市场的反应其实更快,连锁药店如果管理不善,不能使总店决策在门店迅速执行,那么连锁药店在此方面的竞争力就不如单体药店。”
近一段时间,单体药店的救亡呼声日益高涨,危机四伏的单体药店好像又出现了一线生机。位于广州市三元里附近的“甘和堂”是一单体药店,其老板稳先生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做了10多年了,没有理由不做下去。我们靠的是信誉,周围的老客户都十分信任我。”稳老板坚信:只要信誉至上、诚实经营,他的药店一定能活得不错。
无独有偶,徐立新也认为,近日媒体所报道的有些单体药店“关门”一事,其实指的是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药店,而并非正规的单体药店。
徐立新认为“撞大板”是这些人常用的手段。所谓“撞大板”,就是非法经营,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一些单体药店的老板往往是由医生转行来的),在店内私设“坐堂医”,甚至还逃过进口注册、药检报告而销售进口药品,企图“缩减”成本。
另辟蹊径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都在为单体药店的生存出谋划策,更有一些人认为,单体药店不必自设囹圄,盲目陷于恐慌,积极主动的应对才是正道,不要因为“不幸”而“不争”。
李伍茂告诉记者,他们鼓励单体药店改变经营方式,去边远偏僻的地方开药店(比如农村),这样,单体药店不仅会发掘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市场,而且还可以避免与连锁药店的正面撞击。
王锦霞也认为,单体药店的分布很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要谋求发展,应当另辟蹊径,但是否只能进军农村,尚待商榷,理由是:农村药店进货难题将造成经营成本的增加。王锦霞建议,单体药店要想避开连锁的冲击,关键在于调整服务定位,寻找相对固定的服务群。
杭州武林连锁药店总经理梅水英说:“找到固定的服务群后,特色化的服务手段可为单体药店增光添彩。单体药店要生存,特色化服务是可行之道。所以,应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来抓住消费者的心。”
毋庸置疑,连锁药店是药品零售业的大势所趋,但一系列说法都在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单体药店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而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定位和服务群体,避开连锁的优势而建立自身的市场。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