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游子,重又回归。用这句话形容ST中西再续与上海医药集团的"血脉"关系,并不为过。只是,离散多年,已经物是人非。当年日子一直过得颇为滋润的中西,梦断资本游戏的沙场后,早已千疮百孔。而大股东上海医药集团则在华源集团的大手笔重组下,开始打造中国医药航母的旅程。
然而,回归之旅并非坦途。日前,ST中西已经向监管部门提出股票恢复上市的申请,上证所决定受理申请,但上证所能否批准中西复牌,现在还是未知。即便中西能够迎来复牌的喜悦,下一步的复市之路也不轻松,上药集团必须鼎立相助,实施一揽子令中西能够脱胎换骨的重大资产重组,中西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流离岁月难回首
在上药集团,中西一直被看作不太听话的"孩子"。实际上,提起中西的前身------中西大药房,可谓赫赫有名,这是华裔在1887年开办的第一家西药进口批零商业企业。60年代,中西以独立生产抗疟疾药"奎宁"闻名遐迩。1993年上海中西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999年以前业绩在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中一直位于前列。
伴随着整个商业体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西曾经闻名全国的"小马拉大车式"改革模式开始制约公司发展。这时候,资本市场不断显现的无穷魅力,使中西难以抵挡。于是,本来与上药集团就若即若离的中西此次执意挣脱上药集团的臂膀,到外面的精彩世界闯荡一番。然而,中西的双脚却不慎迈进"中科系"的险恶漩涡,从此开始了动荡、沉沦的日子。2001年3月,华晨在乱世中勇敢出手接盘中西,似乎给困境中的中西带来了一线希望。不过,历经3年的风风雨雨,中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陷入股票被暂停上市的境地。
力挽狂澜代价高
今年8月30日,股票已被暂停上市的ST中西公布了其2003年半年报,公司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勉强实现盈利。随后,公司先后公告,上药集团重新接力重组中西,中西提出股票恢复上市的申请,让一直饱受煎熬的中西投资者看到一线希望的曙光。
然而,上药集团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力挽狂澜?分析来看,在对中西的主业调整过程中,上药集团拥有的系列品牌连锁药房以及部分医药工业,有可能注入到中西,加上中西原有的效益尚可的医药资产,构成中西新的产业主体。对于中西累计亏损的这个包袱,上药集团尚需加大力度推动中西妥善处理好"申万平仓案"以及为ST兴业担保案件等系列官司,尽量弥补中西的累计亏损。此外,对于中西的一系列债务,上药集团也必须加大处理力度。在这一重大资产重组的运作过程中,上药集团可能得付出一定的真金白银,同时中西自身拥有的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也可以进一步盘活。
不言而喻,要真正使中西脱胎换骨,不仅要妥善解决其历史遗留问题,还要支持其形成生机勃勃的发展产业。只有这样,"中西才能具有新的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系列的运作,需要立足于上药集团丰富医药产业资源和雄厚实力的沃土。否则,如果中西2003年年报仍旧难逃亏损窠臼,公司则最终仍难逃退市的命运。(上海证券报) 休 闲 居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