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浙贝价格从多年上涨到剧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3:54:07
从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获悉,浙贝母经过连续5年的涨价,今年终于大幅
度跌价。浙贝价格从多年上涨到剧跌,是中药材产销多变、价格大起大落的一个休闲居 编 辑
缩影。
1999年8月,浙贝市价曾跌到7~8元(千克价,下同),2000年
8月涨到78元,2001年5月突破百元,2002年7月冲高到170元,
2003年10月涨到240元。与1999年8月的亏本价相比,2003年
的浙贝市价上涨了2900%。浙贝市价为何得以持续5年大幅度上涨,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供求矛盾只是涨价的一个由头。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浙贝价格
低,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受挫,产量下降,产销两地社会库存薄弱,供求有时偏
紧,导致2000年浙贝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但是2000年~2003年,全
国药材市场没有一个地方出现过浙贝供应不上的局面。因此,供求矛盾不应是导
致持续涨价的主要原因,只能说是要涨价的一个由头。
(2)人为炒作是浙贝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近年来国内中药材市
场比较公认的看法。浙贝生产点比较集中,繁殖系数低,有利于炒作。鄞州、磐
安两个主产区的经销商们看到这一点,相互沟通信息,成功调控了浙贝的市场走
向。
(3)商品贝与种贝相继轮番涨价是主要原因。商品贝涨价了,供应种贝的
药农自然要参照商品贝把价格也涨上去;种贝价格一涨,种植成本提高,商品贝
也要水涨船高。以2003年为例,5月上旬商品贝160元,种贝60元;
7~9月,种贝价上涨到150元,商品贝同期为200~210元;10~1
1月,种贝又涨到200元,商品贝涨到240元(曾短暂冲高280元)。这
是浙贝的生产特点所造成的特异现象。在鄞州老产区,种贝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所以受到的影响较小,种贝得利丰厚。磐安、东阳一带需向江苏南通等地购入种
贝,仅磐安年购入种贝量即达600吨,涉及到江、浙2省种贝母农民的利益所
在。把商品贝降下来,种贝价必会下降。
(4)浙贝高价的利弊。浙贝连涨5年价,贝农发了财是好事。但必须看
到,一味追求高价,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各种商品之
间有合理的比价,供求关系变化会导致价格时有升降,但一般不会像浙贝这样持
续多年大幅度涨价。高价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刺激了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产
大于销,进而价格大跌;另一方面高价又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制约了消费。
据了解,因为浙贝价高,有很多老中医为减轻病者负担处方时很少用浙贝,而改
用别的止咳化痰药。生产者种贝母是为了出售商品,若因高价而减少消费,不亚
于自砸饭碗,加大产销之间的矛盾。所以,从长远来看,浙贝持续高价弊大于
利。
由于现有药材生产者大多是农民,市场信息不够灵通,他们全靠市场价格作
为种药的信号灯,然而药材价格又存在一定的投机性。如何加强全国药材产销指
导工作,是一个为农民服务的现实问题,亟待研讨并妥善解决。
另一方面就是要切实调整浙贝生产规模。早在2000年,有专家就提出
“总量控制,调整结构”,以期防止盲目发展贝母生产。但由于浙贝价格一路攀
升,所以种贝热也持续高温。去年本应降价,后因减产和种贝价格的上涨,商品
贝市价又大幅上涨,造成生产规模失控。若按年需量1200吨计算,商品贝种
植面积宜在5000亩左右,而今年商品贝种植面积超万亩,显然是生产规模过
大。所以,今年产量大造成了社会存量充裕,明后年就必须调减生产。当然,调
减生产有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但早调减早得益。调减生产时,要保护老产
区,缩减新产区。
贝母市价还有下降空间。去年高价购种贝种的贝农亏本是无疑的。像鄞州老
产区自繁种贝的,不会亏本。就是跌到每千克20元,尚有利可图。由于产大于
销明显,社会存量大增,销区在“买涨不买落”的影响下,会采取以销定购、小
批量进货的做法,社会存量集中在产区。因此今年产新后到明年产新前,市场是
走销不畅,贝母市价还会往下落,这是市场行为;也只有降低销价,减轻患者负
担,才能让医生恢复处方用药,扩大销路。磐安等地年年要向江苏南通等地购入
种贝。因此,下半年确定种贝价格时要充分考虑到明年商品贝价格很可能再下落
的趋势,以免亏本。
江苏南通一带贝农这两年种贝也有获利,现在要面对现实,主动降低种贝价
格,以适应市场形势。
磐安等地要研究种贝自给过关的生产技术,力求贝母种贝自繁自留。勤州、
磐安两个产地要逐步推进药材生产GAP标准管理。贝母的加工技术也要研究改
进,硫磺还有毒性,要寻找替代物。国外进口商已拒绝进口硫磺薰贝母。此外,
贝母不易保管,今年产新后,大批贝母存产区,要加强保管。
川贝用于中成药投料较多,浙贝用于中成药投料很少,这就要求制药企业开
发浙贝为原料的中成药,以拓展用途,扩大销路。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