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自然资源的底子到底有多厚?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8:47:49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甚至存在着掠夺式的采集、收购现象,致使藏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甚至面临匮乏。
藏药自然资源的底子到底有多厚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省有藏药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西藏有40余家,四川5家,云南5家,甘肃10家,新疆2家,其它内地省市区也有一些生产藏药的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在近年来“藏医药热”的带动下新建的,原来的企业也逐步扩产,因此对藏药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休 闲居 编 辑
西藏高原是藏医藏药学的发源地,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植被生长情况千差万别,物种分布较为悬殊。据统计,在所有的藏药药材中,除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外,植物药中70%来自青藏高原。有些药材是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特有药材。据有关部门考证,西藏高原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西藏野生药材的分布情况大致是:林芝地区、昌都地区东南部、山南地区南部、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县、樟木镇、吉隆县等南部为植物物种丰富,植被繁茂地区;昌都西北部、山南西北部、拉萨市、日喀则西北部、那曲南部为植物较为丰富,植被较好地区;阿里地区、那曲西北部为植物物种少而单调的地区。
需要正视的问题是,虽然藏医《晶珠本草》中记述的单科单种药材达2000多种,但在这些药材中功能与性质相近的药材非常多,目前被使用的只有七八百种。受西藏地域辽阔、气候、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藏医在一些药物基源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
近些年兴起过“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几乎几年“热”一个项目。本来青藏高原“地大物博”,药用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多样性日益遭到破坏,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使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青藏高原既有显著的生态特性,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及其脆弱、易于被破坏的地区。从青藏地区上世纪70-80年代大黄产区近1万平方公里绿洲变成黑土滩,到80-90年代红景天资源剃头式的被掠夺,使特有药材一蹶不振,产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破坏惨重。90年代后期藏药工业化生产的到来,已对不少高原植被造成威胁,如獐牙菜、花锚、唐石特端香、唐特苜蓿、唐石特紫茉莉、翼首草、独一味、绿绒蒿、雪莲等数十种药材越来越少,特别是藏药生产链上原来就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的机构,由于盲目采挖开发,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藏药材资源日益枯竭。例如,藏茵陈的实际采收量已不足实际需求的40%,雪莲、红景天、胡黄连等资源的储量明显锐减,局部区域甚至近于灭绝。
由于历史原因,从实际出发栽培、养殖药材尚处于试验、规划阶段,具体品种数量尚无法统计。据调查,仅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曾对波棱瓜子、毛瓣绿绒蒿、矮紫瑾等5种濒危药材进行了栽培和养殖试验;奇正集团曾对大花红景天、独一味、藏茵陈等11种药材进行栽培和养殖试验。
有专家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为国际所瞩目,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藏医药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持续发展更需要有利的保护与科学的培植,随着藏药的需求量猛增,天然药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为了避免贵重药材的绝种,在保护与开发中培植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应以保护与人工抚育相结合,使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