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私盐泛滥缺碘造成儿童智商比非病区低10%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25 17:31:38
青海是高缺碘地区,当地山水、植物里几乎不含碘。补碘只能依靠食盐加碘。工业盐,经过粉碎后样状与食盐差别小,用碘试剂才能彻底检验出来———加碘盐在试剂溶液中发蓝,工业盐不变色。这种盐给青海居民造 成的危害极大。食用工业盐引起儿童智力发育不良、成年人大脖子病,给青海居民造成极大危害。来自青海省地方病预防办公室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青海省已有碘缺乏症患者近18万人,全省有地方性甲状腺患者5.5万人,儿童智商比其他非病区儿童低10~15个百分点。
青海按照国家制定的每人每年用6公斤碘盐的标准计算,全省应该消费食盐3万吨。但根据食盐批发企业每年两万吨的年销量计算,还有近1万吨的缺口。也就是说,青海全省每年有1/3的人口没有吃到加碘盐,而这部分需求量正在被私盐占据。私盐流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青海省八厅局联合整顿食盐市场专项行动小组的成员告诉记者,在青海海东地区、海南、果洛、玉树等地查处私盐,被查封人员异口同声地说,盐是从省城西宁市进的。休 闲 居 编 辑
根据青海省盐务局统计,今年该局查获的两起最大数量假冒食盐案件均发生在西宁市。两次共查获低劣原料盐46余吨。其制假方式廉价、制假规模庞大,都是用廉价的工业盐或直接用工业废盐(也被称为工业盐尾料)改装成青海省盐业公司生产的“加碘粉洗盐”。从2001年到2004年,全省共查处制贩私盐案件800多起,查获各类私盐5000多吨。在省盐务局根据群众举报进行的上百次查私行动中,6个大型制假窝点均在西宁市。记者参加省盐务局在西宁的查私突击行动中,一天内查获三个贩卖私盐的批发点。批发点分布在西宁市较大的3个集贸市场,其中火车站附近的三明市场极为严重。
据青海省盐务局2004年全省食盐调拨计划安排,全省共计划销售2.5万吨,其中1万多吨在西宁地区销售。西宁作为青海人口最密集和交通最便利的地区,在成为青海最大的食盐销售地的同时也成了私盐的最大倾销地,成为制假贩假者的首选市场。根据贩私者口述和盐务局管理人员分析,这些盐是从青海最大的湖盐生产基地———茶卡、柯柯盐场运来工业原盐和原盐废料,在西宁的地下加工点粉碎包装后买进的,通过一些批发点流往全省各地。
段局长告诉记者,从盐贩子手中买的私盐一斤6角钱,大商店里卖的加碘盐一斤要1.2元,中间差价达0.6元。如果造假,用工业盐冒充加碘盐,利润会更高。巨大的利益空间是让众多盐贩子冒险的最大原因。另外,食盐销售网络和盐政执法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老百姓吃不到放心盐的两大顽疾。
全青海最大的盐业专营公司———青海省盐业公司,企业经营资质仅是青海省海西州的一个州级企业。除了海西州之外,其他地区盐业公司对青海省盐业公司没有隶属关系。只能以多年来形成的旧销售网络发挥加碘食盐的主渠道作用。在这样的购销体系下,食盐批发企业经营成本偏高,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个别地区的食盐批发企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竟被关闭,打断了碘盐销售链条。青海盐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青海最大的食盐批发经销企业。今年以来销量大幅度下滑。据该公司内销部一位负责人介绍,今年1~5月,食盐销量下降了1000多吨。而今年同一时期,仅青海盐管部门查获的冒充食盐销售的工业盐就有70多吨。
在青海,只有省盐务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而其他州(地区)、县的盐务管理部门则既承担着执法的职责,又是经营主体。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企业不允许执法。但是在青海省,80%以上的县盐政都由企业来执法,造成执法主体不明,执法也存在不规范因素。即使在省盐务管理局,也只有5个专业稽查人员,面对着12万平方公里的盐湖,他们束手无策。今年年初,本由青海省盐业公司在青海两大湖盐生产基地设置的两个路卡———茶卡和大水桥卡子,由于不符合执法主体资质相继被撤。大批的私盐贩运车辆在此处畅行无阻,加剧了私盐贩运局面。
截至目前,作为盐业大省的青海还没有一部适合盐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盐业管理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相关部门也配合不力。青海省近年来查获的800多起案件中,只有1人受到法律制裁。没有法规的手段消除束缚产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不能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资源开发的市场环境,发挥不出青海省丰富的盐湖资源优势。
食用非加碘盐的习惯也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在青海省一些地区,尤其是海西地区,农牧民有自采自用原盐的习惯,他们往往在无边无际的盐湖就地取材,并将习惯向外扩散,也使加碘盐的流通受到影响。
更多的人则认为,法律和各项体制的理顺固然重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市场上,通过一些手段将食盐定点销售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建立食盐配送中心,使放心盐主动通过营销渠道到达边远地区,且能通过企业间的竞争机制降低价格,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