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起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8-04 12:45:36
对一部流传六、七千年的书,要追溯它出于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寻常之事。但对于像《易经》这种震动世界的宝典,人们去追溯它,考证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译宝籍的理论依据,情之所钟,自然无可非议。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的精力去论证、考究它,但如果仅是为了论证谁是《易经》的作者,追踪其具体成书年月,却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有的学者甚至为孔子对《易经》说的一句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竟也引出大规模的争论,如清朝康有为据经摘典地对孔子《论语》中的这句话一再提出质疑,便是一例。笔者认为,今天我们重视学易,主要是充份理解《易经》的本质意义及其运用,不必要在《易经》的旁支侧流上争长论短,也大可不必对几千年前的历史细节处处考证,为此而耗尽毕生精力。
对于《易经》的起源。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历代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依据与事实来达成共识。休 闲 居 编 辑
《易经》一书,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这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大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
中山大学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这是一知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封和三百八十四爻( yao)的变化来预测吉凶。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种认知体系。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总而言之,《周易》包括经和传(《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是—本充满着中国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经典。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