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5 05:50:49
如果我们问一个3岁到6岁之间的孩子:你是谁?他(她)都会告诉你,他(她)叫什么名字。如果我们问: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会答错。
这说明,3岁以上的孩子都出现了两项看来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心理发育。首先,通过自己所独有的名字,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他(她)已经具有初步独立的自我。也正是在3 岁以后,孩子能够初步地自己照顾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其次,通过大人的灌输,孩子已经能够分辨男女并能把自己划进男或女的范围。这就是最初步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发育到这一步。休 闲 居 编 辑
可惜,非常多的父母都不知道或忽视了这是第一步,而且是进入危机之门的一步。在3岁到6岁期间,孩子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一方。这时只能有四种可能:恋父、恋母、全恋或者都不恋。
人们习惯上把这看作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自己,许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亲得还不够,于是加倍弥补。有些人觉得无所谓,尤其那些感情较好的夫妻,常常觉得孩子亲谁都一样。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性别角色方面的认同。也就是说,既然孩子知道自己是男是女,也知道父是男母是女,于是男孩子就需要格外亲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亲,把父亲当作本性(全体男子)的典型代表,从他那里学习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举止神态,将来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承认的男人。同样,女孩也需要亲近女性化的母亲,以便学会如何做女人。3岁到6岁的孩子不会去崇拜高仓健或毛阿敏,他们唯有学习父亲或母亲,将来才不会变成娘娘腔或假小子。
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男孩跟父亲认同,女孩跟母亲认同。如果颠倒过来,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碍,有可能发展为排斥甚至仇视异性,严重的可能形成同性恋的潜在内因。如果孩子不偏不倚地依恋父母双方,那么这并不是好事。它表明,孩子弄不清应该依恋谁、学习谁。这实际上跟孩子对父母都不依恋是一样的,容易导致将来性身份障碍缺乏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应有的自信、自爱和自律。这同样可能造成男不男,女不女,带来性身份障碍那样的后果。
许多父母总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当然,真的发展为同性恋的孩子确实为数甚少,但是看看婚恋障碍严重的那些男女,不那么极端的情况都相当普遍。有些小伙子怯于接近女性,有的则有女性崇拜或恐惧女性情绪,甚至影响婚后性生活。有些姑娘内心企求丈夫如父亲式的对象,有的则痛恨自己身为女人甚至扩大为仇视所有男人。追根寻底,都与他们在成长中过分依恋异性父母或谁都不依恋有密切关系。
现在许多父母仍在不自觉地重蹈复辙。人们总以为爸爸更亲女儿、妈妈更亲儿子是天经地义,却忘了自己格外亲子女的时候,还应该加倍地鼓励和引导男孩去崇敬父亲、女孩去理解母亲。有的夫妻展开亲情争夺战,都希望独生子女更亲自己,却忘了自己和孩子的性别。许多母亲自以为看透了男人(其实只是自己丈夫)的弱点,立志要亲手把儿子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有时父亲处怕女儿沾上她妈妈的毛病。一些夫妻实行二保一,如果有个独生女,她与庸碌繁琐的母亲怎么能认同呢?反过来,精神上压倒对方的女强人,又让儿子向父亲学什么呢?最要命是一些自己性别身份就不甚合格的父母,再不注意性别教育,很可能代代沿袭心理上的中性人。
许多父母都注意了,不要给男孩穿花衣服,不要让女孩爬墙上树。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主动地多跟同性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汇在共同玩乐之中。这是孩子游戏期性别角色培养的根本秘诀。父子共同骑马打仗、捉蚂蚁;母女一块儿打扮布娃娃、跳房子;这才是有益的天伦之乐。父母过于自我封闭,或者只会买好东西,开发智力,是无法促进孩子的性别认同的。异性成员组成的单亲家庭或者夫妻不和的家庭,对子女成长极为不利,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这样的家庭无法较好地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