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年怎么啦?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6-08 04:18:20
面对企图自杀的高三学生、害怕笔尖的初二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二学生、被拘留的高一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因不会与人交往而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们不禁发出疑问———
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长大成人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有越来越多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受到心理困扰。面对企图自杀的高三学生、害怕笔尖的初二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被拘留的高一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因不会与人交往而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颇为感慨地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啦?”今年新年以来,柏大夫举办了主题为“中学生,我能为你做什么?”的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就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记者采访了柏晓利副主任医师。休 闲 居 编 辑
厌学偏执不友善焦虑烦躁情绪低
应试教育:压力主要来源
记者:您认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柏大夫:从近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看,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感到学习压力大;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焦虑。适应能力差。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衡。其中,感到学习压力大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有一位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她痛苦地说:“我总感到自己无能,尤其是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更加难过,无法摆脱心中的苦闷、烦恼和忧愁。”还有一位男生平常成绩不错,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后来竟到了一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这种情绪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中,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学校好孩子家里小暴君
父母行为:应负主要责任
记者: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竟是攻击父母的“小暴君”。为何会这样?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等行为?
柏大夫:从生理上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快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另外,不正确的家教是构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又一个直接原因。“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则关心甚少,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有位中专学生的父母经常吵架,一次母亲外出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她开始恨这个家,恨自己的父母,不愿见到他们,总是向父母发火,有时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
至于过分自律、内心冲动,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等行为,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当外部要求过强、外在标准过于苛刻时,焦虑和压力就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此外,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那时如果父母因某种原因未能给予孩子所必要的温暖、关怀与真诚的爱,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就慢慢地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带着这些负面情绪长大的孩子,会变得仇视、反抗、暴戾或怯懦、胆小、自卑。
鼓励双向交流勇于承认错误
做好表率:塑造关爱模式
记者:您认为如何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感?
柏大夫:我认为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予以解决。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利。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独立于父母的人,正视自己的童年,要有勇气承认童年发生的事情与成年以后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鼓起勇气袒露自己对父母的真正感觉,改变自己的行为,寻找足够的力量帮助自己治愈心中的那个弱小的自我。而做父母的应学会道歉,认识到修正自己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打破两代人僵持关系重要的一环。当你向孩子道歉时,你就等于在教孩子相信自己的洞察力。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通过道歉,家长塑造了自己关爱他人的行为模式。因为你的行动,孩子就会觉得有了希望。每位家长身上都蕴涵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责和愤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当你中止了旧的家庭模式给你的束缚时,你就等于给自己,也给了孩子一份厚礼。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