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产者的沉陷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08 14:57:22
要稳定社会,先要稳定中产。中产的虚脱也是社会发展的脆弱
1997年金融风暴后,香港人几乎已习惯企业的裁员瘦身,但最近很长一段时间的裁员潮,明显冲着中产者而来,前所未见,令中产者闻风丧胆。一份调查材料称,失业已经成为中产者的头号忧虑,约有40%的中产者担心被炒或减薪。香港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不少中产者受到影响,他们即使避过裁员,也可能面对减薪、减福利的压力,而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超时工作。金融风暴后,经理行政人员、专业人员及辅助专业人员的最高失业率达到2.4%、2.0%及3.7%,较过去增加二三倍。部分中产者正有阶级下降的趋势。休闲 居 编辑
谁是中产者
中产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且每个地方的标准都不一样。据说在内地,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就叫中产者,有外国人预测,2010年内地的中产者人数将达到2亿。而在香港,这样的收入水平刚刚够温饱。通常认为,香港家庭每月收入需达到25000元以上,才算中产者。据统计,这样的家庭香港大约有52万个,人口大约170万,约占全港人口四分之一。
如此众多的中产者大约占了香港纳税人口的一半,实际课税也达到香港总课税额的40%,为香港政府入息税的主要来源。中产者大多有稳定收入,置有物业,在培养子女方面也不惜代价,是香港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柱。
中产者可称社会栋梁。香港的中产者受教育程度高,通常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许多人更是硕士以上学位或留学归来。他们多半是企业经理、金融保险员、私立医院医生、律师、测量师、大学教授、各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编译编采人员、电视台的主持人、艺员、导演等。在香港,大学教授的待遇非常高,仅房屋津贴每月就有二三万,属于中产阶层中的上等阶级。至于世界名人级的教授,根本就是资产阶级了。从内地赴美国留学拿了博士到香港科技大学任副教授的弭永利,今年6月接受凤凰卫视访问时就指出:香港政府给大学教授的待遇非常非常好,从工资到福利,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金融风暴之后,新加坡的教授减薪三分之一,但香港的教授依然享受高工资高福利。可见特区政府还是费了心机的,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否则今后就会一输到底。近些年总有人拿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说事,认为内地的大学跟海外的大学比,水平不低。但是内地的大学无论怎么说,教授的待遇这一条,目前就是没法跟海外比。在世界性的大学排名中,内地的大学始终上不到前列,或许就输在教授待遇低上。
夹心阶层面临的问题
香港的中产阶层向来被称为夹心阶层,他们的税务负担不轻,却又享受不到大部分社会福利,比如不可能享受综援,那是为贫困人士设立的;又比如无福享受公费医疗,因为那些医院人满为患,时间成本很高的中产者耗不起;而公司替他买的保险,既没有长期住院项目,也没有体检项目(那是高层人士享受的),所以就要自己另外再买一份保险,加重负担。
金融风暴引发资产大贬值之后,中产者信心大失,只好节衣缩食。目前这些人都不敢、不愿,甚至不能维持以往的消费水平,导致市场逐渐萎缩。香港的茶餐厅过去是蓝领阶级的消费场所,现在身为白领的中产者也放低身段,大摇大摆地走进那些据说比较不够干净更谈不上优雅但很便宜的茶餐厅。于是,茶餐厅火了,一批批的酒楼倒了。
香港的中产阶层通常不储蓄,喜欢借贷过日子。近些年内地媒体总在宣传这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先消费后还贷。其实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导致你每天都在为银行打工。中产者的借贷能力极强,谁都愿意借钱给他们花。仅凭缴税记录,他们就可以纵横香港天下,向银行和财务公司借取不同的信贷项目:信用卡、透支、私人贷款、按揭、车会、电器分期。其实香港中产者的惟一资产便是他以按揭贷款买到的那套单元房。不妙的是,金融风暴使楼价下跌50%,这仅有的资产变成了负资产,变成了资不抵债,过上比无产者还惨的生活──原来的财富人间蒸发,将来的收入只够还债。要想楼价回升,需要100%的升幅,看来已经是天方夜谭。
中产者的特征是千斤之担两肩挑,最重的负担是供楼及子女教育。按揭买楼带来的是债务,如果遇到减薪或失业,便要面对破产,这就是中产者的宿命。
曾夺金马影帝的演员谢君豪(电影作品有《千言万语》、《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等),人称戏剧狂人,现在自称牢骚中产。去年他把仍未断供的单元房卖掉,一家三口租房住。他坦言曾有一刻后悔,但后来越想越觉得正确,供楼是有钱人玩死中产的玩意。
脆弱的性格决定了悲剧的命运
香港的中产者多半出身于小康之家,也有的来自贫穷家庭,他们的发迹不是靠在市场上拼杀,而是在考场上拼杀,经过剧烈竞争的考试晋身高等学府,从而找到一份稳定和有前途的工作。这样的人生经历,跟那种一路在尔虞我诈的市场里披荆斩棘的企业家无法相提并论。那些人的人生哲学就是一个字:斗。那些人看惯了人生浮沉,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往往能绝处逢生。最坏不过和生下来一样──赤条条了无牵挂,说白了,他们不怕回到街头做流氓。而香港的中产者一个个斯文腼腆,难以接受一夜之间一贫如洗的现实。于是,烧炭的烧炭、跳楼的跳楼。香港的报纸,隔三差五就报道一次这样的人间惨剧。香港预防自杀机构生命热线指出,去年4月起,致电该热线求助的中产者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不少求助者是因经济困境而萌生死念。
一年多来,特首董建华以及特区政府一众高官在各种场合号召港人要团结要有信心,共度时艰。可惜人的信心不像晚礼服,自己没有可以去租去借。官员嗓子都喊哑了,许多中产者还是悲观失望,觉得前途无亮。金融风暴毁掉了他们的生活,最惨的是,也毁掉了他们的生活勇气。
究竟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想不开呢?香港临床心理学家罗志华博士认为,中产阶级家庭一向生活安逸,心理健康调节系统特别脆弱,现在遇上经济危机,很容易感到无助和无望,便寻短见图解脱。
过往的锦衣玉食过于奢华,赛马,玩车,打高尔夫,豪华跑车代步,十分之写意。有钱时声色犬马,倒也无可厚非。但人要学会能屈能伸,没钱时就得安于清贫,住不起豪宅就住普通公寓,再不行还有更廉价的屋村。英国人向往在伦敦工作生活,如果在那里找到一份好工作,供养得起奢华的生活,就在那里住下来;一旦失业了,供养不起了,赶紧就撤退到苏格兰或者别的什么偏僻的地方去。听说前几年韩国遭遇金融风暴之后,有破产大公司的总裁到酒楼去端盘子。西方有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说出来吓坏了很多头脑清醒的人,王小波就歪引歪批地发了很多牢骚。但笔者认为,这话可以简单地理解和接受──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过紧日子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起码是一种权宜之计,总比寻死好。香港的中产者正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困难时绝不肯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才造成了人间悲剧,这才是他们最不幸的地方。
要稳定社会,先要稳定中产
香港的中产者人数众多,对社会贡献巨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改善中产者的境遇,振兴中产者的信心,是政府的责任。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教授最近表示,政府过往不够照顾中产阶层的利益,今后应在这方面多想办法。他认为,要稳定社会,先要稳定中产。
其实,中产阶层所面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所有香港市民共同的困难。但最重要的是,政府开支不断增加,对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的大量资助,钱从哪里来?--纳税人的荷包。目前,每3名雇员中,大约只有1人需要缴税,就是说,税务负担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一些中产阶层觉得,这不就是政府请客我买单吗?
因此,有人建议,政府应考虑给予中产人士更多税务优惠,并适度拓宽税基和检讨综援制度,使税制和社会福利制度更公平。但最关键的是,政府应该设法让楼市平稳向上发展。因为中产人士最重要的资产,往往是持有自住的物业。假如楼价不断下跌,就算业主不用申请破产,但看着帐面上的巨大损失,肯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荷包里有钱也只会存入银行,积谷防饥。只有当他们不再担心资产天天贬值,才会愿意消费,从而带旺内部经济。具体而言,若楼价仍然下跌,政府应该冻结卖地,并考虑取消提供廉价的居屋。
也有人指出,政府应委任更多中产人士加入各个咨询组织,有系统地吸纳中产阶层的意见,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如果推行一套能纾缓中产人士困境、开解他们情绪的政策,政府未来5年的施政,肯定会更为畅顺。年初,财政司长梁锦松就曾专程到中产者比较集中的黄埔花园住宅区,拜访中产人士,听取他们的意见。
刘兆佳建议,政府除了让中产阶层影响社会政策,还应为中产阶层开拓更多到中国大陆或海外发展的机会,协助他们创业。
香港劳联秘书长李凤英建议效法内地政府为创业人士提供3年优惠期,协助失业人士就业。李凤英曾到过上海、苏杭等地考察。她表示,内地部分地区正推行以工代赈计划,由政府资助一些机构,以较低薪金聘请失业工人从事与公益、环境及绿化有关的工作;政府还向失业者提供部分的经济援助(如综援)。此计划既可令失业者有工作,又可减少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