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10 22:51:22
中产阶级(MiddleClass),又称中产阶层或中间阶层,它并非指马克思主义就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在这本书中,米尔斯第一次提出了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并详细研究了中产阶级的状况。他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的中产阶级。他们与近代的中产阶级大为不同,充当着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缓冲阶层,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此书是战后社会学家第一次考察并形成中产阶级概念的重要著作,它产生了极大的理论影响。
中国在经历了较充分的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取向的体制改革后,社会从身份走向契约,结构由刚性向弹性转变。原有的干部、工人、农民“三级格局”被打破,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浮出水面,引起世人的关注。1996年12月24日,美国《商业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变化10年》的文章,指出“年轻的专业人员、官员、企业家、双职工家庭,正在组成新的中产阶层”。对中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成背景和社会特性作论说,相信会有助于我们把握他们对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休 闲 居 编 辑
中产阶级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所有制形式,这是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中的权力和利益分化的前提条件。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体经济首先在我国城乡出现。尽管当时国家为了解决“知识青年”返城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且数量也极为有限,但这实际上标志着一股新的经济力量的崛起:私营经济。随着这股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利益群体,这就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从1981年5月《人民日报》就一位农民雇工承办鱼塘展开讨论,到1988年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88年底,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城乡个体户已有1453万户(实际数字更大),从业人员2305万人;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有23.5万户,雇工360万人。
就像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小工业企业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被称为“旧中产阶级”一样,我们不妨也将诞生于80年代的城乡个体、私营业主称作中国的“旧中产阶级”。如果用韦伯的“收入、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来描述“旧中产阶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除了在收入上(当时流行的称呼是“万元户”)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以外,在权力和声望上毫无“起色”。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批“旧中产阶级”在原先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或为农民,或为城市中的闲散人员,至多就是全民、集体企业中的停薪留职人员或辞职人员。但是,当我们的社会从传统主义的重“义”走向现实主义的重“利”之时,他们在财富上的优势已足以补偿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劣势。像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在80年代中期,中国也出现了所谓的“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问题,即社会地位、学历(文化)较高但收入较低,或相反社会地位、学历(文化)较低但收入较高的现象。无疑,中国过早地出现这个现象,很容易使其他阶层如知识阶层、官员阶层灰心丧气或心存不满。
在一个向现代化转型的国家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总是多角度的,地位和收入之间呈锯齿状:一方面的优势正是另一方面的劣势,一种不平等抵消另一种不平等,这对于协调阶层关系并非完全无益。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史来看,这种状况往往是在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落后国家,经济、文化资源有限,受高等教育的人总是少数,相应地参与社会高层次管理事务的人也就很少,此时的官员、专家、知识分子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收入水平也高。真正到了发达社会,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财富的象征地位已大大下降,各阶层之间在收入和地位上即使有一定差别,也已经不那么引人注目了。因此,“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往往发生在中等发达国家,即在各方面都处于转型、过渡性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规范性、不平衡性,往往使处在社会内层、核心层的地位较高的知识阶层、官员阶层因拿“死工资”而失去财富上的优势;相反,那些处在社会外层、边缘层的阶层却较容易在不均衡、不规范的经济生活中游刃有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通过给予对从事复杂劳动的人以较高地位和报酬,来刺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去仿效,从而带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问题在于,早在80年代中期,中国却过早地出现了“社会地位的非一贯性”现象,引起了社会张力,并导致了政治危机。
1989年以来,私营经济出现了暂时的萧条和萎缩,但自邓小平南巡,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后,私营经济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下海”潮当中,许多过去的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弃官从商,不仅直接壮大了私营经济,而且也使私营业主的素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上海复星、深圳华为等已经成长为大型民营高技术企业,而温州的乡镇企业也在全国率先突破“家族制”模式,走上了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随着“三资”企业的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增多和专业机构的建立(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技术咨询公司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不断壮大;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充,办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所有这一切表明,中国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一个由民营企业家、新经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分子等所组成的文化素养好、职业声望高的“新中产阶级”正逐渐取代“旧中产阶级”。具体来看,新中产阶级大致由两大部分的人组成:一是处于该阶级上层的人,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小型企业经理、中小型私有企业主、外资的白领雇员、国家垄断行业的职工,共2930万人左右,占从业人口的4%左右;二是处于该阶级下层的人,他们是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律师、大中学教师、一般文艺工作者、一般新闻干部、一般机关干部、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共8200万人左右,占从业人口的11.8%左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