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养生“寓医于食”(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2-02 08:18:07
一、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和西方“药片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万千,粮食作物种类繁多,自古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谷类、豆类和杂粮等食品,如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此外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并且以蒸、煮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等高温烹饪的方式,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传统食品。正是五谷杂粮提供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养生功效,使中国人民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医就已经将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作为治疗疾病的原则。休 闲 居 编 辑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即使肉多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孔夫子在这里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这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谷类、豆类植物有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约20多类、100多个品种;鱼、肉、蛋约百余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多样性的原则,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结构。正是这种饮食观的成功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寓医于食”饮食养生保健的理念,为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有趣的是,上述膳食结构和美国农业部1996年2月颁布的“膳食指南金字塔”不谋而合,然而却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由于西餐食物品种比较单调,动物性食物过多,加之蔬菜品种有限、食用量严重不足,因此难以达到营养膳食平衡。西方从工业文明造就的现代医药学理念出发,为了弥补膳食营养素的不平衡,从各种食物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即食物补充剂服用,形成了现代的西方所谓“药片文化”。一位美国保健和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土说:“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中精心研制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药片,才是治疗我们身上大疾小恙的灵丹妙药。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药用资源——即动物和植物,它们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这就是我们随餐而入的食物。”因为食物成分不像化学合成药物那样,有明显的作用点和非常单纯的效果。因此不用担心它会有什么副作用,它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并促进健康。
二、“养助益充循自然”,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养、助、益、充的概念来自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这里“五谷为养”指的是米、麦、豆、薯等粮食能够补养“五脏之真气”之物:“五果为助”系指各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其能佐助五谷,使营养平衡,“以养民生”:“五畜为益”指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这些食物能增进健康,弥补素食中蛋白质和脂肪不足,“生鲜制美”:“五菜为充”是指各色蔬菜,其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而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疏通壅滞”。
中国传统食物还注重“以形补形”的理论,如杏仁形似心、故补心;核桃形似脑、故补脑;大豆形同肾与睾丸、故补肾;不一而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将“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作为饮食养生保健的座右铭。“五谷为养”,除米饭、馒头、面条荞麦面、莜麦卷,米线,米糕、面食等等。还有八宝粥(原料有红小豆、豇豆、蚕豆、花生、糯米、粳米、绿豆、莲子等)、八宝饭(含糯米、红豆沙、薏苡仁、花生、瓜子仁、红枣、核桃、葡萄干等)、腊八粥(多种谷类、豆类、干果混合熬制)和各种杂粮粥。特别是各种有保健功能的“食疗”粥,对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作用不可忽视。
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尔雅》定义蔬菜为:“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明代《本草纲目》明确指出:“凡草木可茹者谓之菜,韭、薤、葵、葱、藿,五菜也”。中国作为农耕文化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7000年前,除了种植谷类,对其它植物也进行了选择和驯化;神农尝百草,把它们分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对不宜常食、但可医病的则称之为草药。《礼记·曲礼》篇中说:“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东汉末年郑玄(127-200)解释说:“挾猶箸也”,由此推知就餐须臾不可离的“筷子”的发明与我国膳食结构有关。因为在中国,主食以外的食物均称为“菜”,筷子是摄食过程中夹菜的工具,同时也凸显了蔬菜在传统食物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五菜为充”绝非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保健“食疗”效果的体验!正如《本草纲目》所述:“谨和饮食五味,脏腑以通,血气以流,骨正筋柔,奏理以密,寿命可以长久……,菜之于人,补非小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许多有关饮食的金科玉律都与蔬菜的保健功能有关。如:“食,不可无绿”,“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青菜豆腐保平安”,“萝卜上市,郎中下乡”,“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等,不一而足。“遍尝百果能成仙”,是中国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说明常吃各种水果有利健康。描述樱桃:“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香”,“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应自知”;民谚称:“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而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本草》称西瓜,其性味甘、寒,功效请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小便。所以民间常说“夏天常吃瓜,中药不用抓”。此外还有“清热解毒哈密瓜,解渴利尿白兰瓜”之说;山楂可调节胃液、增强食欲,有降脂之功更是众人皆知。而欧洲人也有称誉常吃苹果养生保健的谚语:比如“Oneappleaday,keepsdoctoraway!”就是一例。
食物来源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这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一个单调的世界是不会生机勃勃地存在和发展下去的。陆地生态系统有599类生物,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推动物特有种667个。中国是世界8个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20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全球有30余万种植物绝迹,人类已损失了75%的农作物品种。当前,正是这不到30%的作物品种供应着世界上人类95%的食品的需要。20世纪初,欧洲的家畜品种资源已有一半绝迹,一种家畜品种的灭绝、就意味着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动物资源的永久丧失。可见,人们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事实——正是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而中华民族通过长期、艰苦、创造性的农业生产活动,发展、建立了中国独有的生态农业系统,才使得传统膳食倡导和实践的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原则保留至今,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