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的成本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20 06:33:32
关键词:煲汤
宽泛一点说,“汤”是膳食中一种基本配对。东西南北中,大抵如此。大多的菜肴皆与“汤”为伍,如东北菜中的“餐白肉”,四川菜中的“毛血旺”,等等,虽然不以汤命名,但是其原始面貌就是汤。至于相关膳食标准中的“三菜一汤”,这个汤就是真正意义上“以水为主,配以佐料”的汤了。到了广东,人们对此地的饮食习惯开始都是抱着不好的印象的,比如评价广东人“除了飞机和汽车,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什么都敢吃”;但不久,对广东人的汤,人们的印象却极好,并且因此对广东女子产生了积极的评价———能褒一手好汤。许多外地人心目中的广东女子是这样的:无怨无悔,居家操劳,天天在家为老公煲汤。于是乎,“煲汤”成为一方女子的美德。
说来真是,广东人的汤,与人们普遍操作的汤是有很大差别的。一是汤料的讲究,这一点没人马虎,每一款汤皆要与时令和饮用者的身体状况结合起来,确保实现“啖汤”的价值、功效,如果是简单的止渴、送饭,也就大可不必花工夫去折腾了。二是火候的把握。在广东谈“煮汤”是不合适的,大有浅薄的意味。“煲”是一种特殊的工序,要全面完成,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其所需时间,与汤料息息相关,什么料花多少时间,是有讲究的。要煲好一锅汤,短则个把小时,长则三几个钟头。从这两个概念上来看,广东人的汤是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的。有的人开玩笑说:要嫁作广东妇,看来得先学会煲汤。“煲汤”成为一种“准入”的标准,这当然又是另一种“成本说”了。休闲 居 编辑
我是个广东人,是在“母亲的汤与乳汁”中长大的。每天,家里安排伙食,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今天煲什么汤”,一上餐桌,首先是喝碗汤。在对汤的长期接触中,我觉得,其已经超越了它作为“膳食”的基本功能。家里煲汤,差不多接近药房“煲药”的意图了。比如,今天家里谁说头痛了,那么肯定煲的是能够“治头”的汤,里面的主打是一把草药,其次是猪骨什么的。如果最近酒喝频了,肯定要弄一锅征对性强的汤,目标是清除积存于肝脏的酒毒和湿气。毕竟,汤就是汤,家庭主妇非同良医,不可能“汤到病除”,它重在保健,同时也体现了构成家庭幸福的宝贵元素———对家庭成员身体的特别重视。这样说来,“煲汤”的成本不是时间,也不是汤料,而是“关爱”。在家庭中谈“关爱”是否见外了?不是的,你听一些男人说吧:今晚回家吃饭,我老婆煲了汤;又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夫妻不行了,你看他老婆,整日打麻将,连汤也不给老公煲了。
把汤说到这个份上,可能会有人误解,似乎我已经把它的成本夸大了———“煲汤”是女性服务于男权主义的反映。事实上我要说的是———作为特殊成本投入下的“汤”,已经成为家庭膳食的传统核心,汤的成本越大,“连汤也不煲了”的颠覆性就越强,汤的柔情与刚烈,尽在其间。因此,我要说,在广东,我们应该充分提高对汤的认识与理解,不妨把“回家喝汤”视作最大化的“成本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