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年轻人为何不敬业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1-03 09:19:42
调查显示:20几岁的人不大敬业
日前,一项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度调查报告》认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大都参加工作不久,但表现得最不敬业。该项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400份。受访者中52.8%的人具有大专学历,38.3%的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男女比例相当。在年龄方面,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占全部受访者的约10%,1970—1980年出生的人占50%,还有40%的人是1980年之后出生的。
该项报告用“员工敬业度”的概念来衡量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认为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遇到困难时选择“跳槽”或者“消极抵抗”,而不是“积极建议”。
面对这样一份调查报告,多数观点认为这一代人的观念与前面几代人有些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工作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人生各种追求之中,也有人认为这种差异之巨大已经达到“断裂”的程度。休 闲 居 编 辑
分析:生活顺利,尊重自我感受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其心理形成过程受到社会、家庭、教育以及个人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生于80年代,长在90年代,他们大都没有遇到过爷爷辈、父辈们所经历的革命、上山下乡、物质匮乏等坎坷的人生经历,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因此,他们对于生存危机考虑得少,对工作的态度更多受生存以外的因素,比如好恶、兴趣等的影响,因而显得“浮躁”。
其次,在家庭方面,80年代以后出生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是父母等长辈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中心,对于个人欲望的满足,习惯了被动接受,当外界满足不了他们时,不懂如何用适当的方式去解决。由于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没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沟通、跟别人协商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父母老师又没能很好地引导与培养,他们长大以后,把这个问题带到工作中去,就会在职业环境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第三是教育的影响。他们普遍要经历15年左右的正规学校教育,适应了考试和读书这样一种成长方式,对丰富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反而缺乏关注与参与的热情,甚至感到可怕。所以当参加工作的时候,往往体验到较多的竞争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自己的高期望与当前的压力之间形成落差,因此产生严重的适应不足,敬业指数低则是自然的事情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代人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文化心理。随着中国民主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这代人具有较少的“领袖崇拜”情结,他们非常“实际”,以自己的逻辑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当他们不喜欢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们非常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把“责任感”、“使命感”等放在第一位。所以出现了调查中所说的让上一代人难以理解的“不珍惜工作”的现象。
但是这样分析并不意味着对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全盘的否定。这项调查可能存有一定程度的取样偏差和推论偏差。在组织行为的角度上,敬业爱岗、有较高的责任感固然重要,但同时,识时务者为俊杰、灵活地探索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做出正确而果断的职业转换也往往是初入职场人士的合理选择。这是这一代人的优势。
解决:多点挫折
解决青年人“不敬业”的心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增加他们对挫折情境的体验,提高对于困境的容忍度,在挫折情境中磨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个人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时,他的焦虑感与挫折感就会随之下降,“敬业指数”随之上升。频繁的“跳槽”与“坐以待毙”可能会使人丧失斗志,越发裹足不前。因此,还不成熟的年轻人可以到教育培训机构中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积极应用。
此外,在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企业中的问题绝非“80后”年轻人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这一代人都有问题,那么可能是因为:第一,我们的评价标准有问题;第二,我们的环境出了问题。所以,在分析调查结果时,我们仍然要反省,在企业中还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以使得各个年代出生的人都有一个较高的敬业指数。毕竟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年轻人终是要挑起大梁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