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孩子不快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2-04 07:47:56
家庭教育:忽视性格培养,沟通存在问题,过分关爱
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广州市脑科医院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殷青云博士认为,这意味着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现在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提得很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尹平认为,家长们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技能教育”,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以期他们能够快人一步掌握更多技能,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最为忽视的。
大人过分关爱是催生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青少年及儿童病人超过了病人总量的1/3。更让人担忧的是,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太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副院长张跃武医师介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与养育环境有绝对关系,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关系密切。尽管孩子出现症状不同,但发病原因是一样的:这一代孩子所承受的爱、关注、期望太多。>>休 闲居 编 辑
另外,家长期望值过高、习惯于呵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种心理状况。
学校教育:心理老师不应是摆设
“心理教育吼得凶,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学校的心理老师都是兼职。”在黄杨所在的中学(个案三),该校德育处主任任大海痛心地说。在范羽所在的中学,学校负责人也承认在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
任大海告诉记者,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立的心理辅导课一周有一节课,“一般是泛泛而谈,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他说,这样的流于形式在学校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成都市教育局今年上半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报告,其中一项是:“你最信任的人是——同学、老师、父母、自己、不确定。”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信任老师的只有11%,初中为17%,小学是42%。任大海说,对老师的缺乏信任更应该让学校重视心理教育,“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学校怎样为学生作好心理教育?”
心理学家黄颐说,学校不能只重视分数而忽略心理健康的培养,老师必须从教育工作者转化为心理工作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健康优秀的学生。
而一些老师师德欠缺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根源。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而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老师的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等语言,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社会认识不足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杜亚松教授强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须引起社会重视。他说,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负担的压力越来越严重了,其中包括消耗医疗资源,不能实现完整的社会劳动力。 杜亚松教授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排在了癌症、爱滋等疾病之前。此外,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问题的严峻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此外,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一个瓶颈。相对于全市60万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却只有10来名,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问题的提出正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