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听小学德育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4-08 10:02:31
前不久,在日本东京中野区江古田小学,笔者有机会听了一堂三年级的道德教育课。授课教师是该班的班主任、有着23年教龄的村冈节子老师。
上课铃声一响,村冈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向学生们讲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正子的小朋友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非常高兴,可邮递员告诉她,信上的邮票不合适,对方少付了80元,需要她来补上。正子补了钱之后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寄信的同学。她去问哥哥,哥哥说,应当告诉他少付了邮费,但不必告诉他钱数,让他以后注意就是了;正子又去问妈妈,妈妈说,不要把这事告诉同学,以免伤了他的自尊心。那么,正子到底该怎么办?于是,村冈老师的问题出来了:“同学们,如果你是正子,你会怎么做呢?”她在黑板上写了四种意见:a 是正子哥哥的意见,告诉寄信的同学,但不告诉他钱数;b 是正子妈妈的意见,不把这事告诉同学;c 是不仅告诉那位同学少付了邮费,而且告诉他钱数;d 是犹豫不决。村冈老师让学生们在这四种意见中选择,于是,学生们纷纷跑上讲台,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卡片贴在黑板上。结果,全班27位学生中,选择abcd的分别有4人、1人、15人和7人。
接下来,村冈老师开始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做。一位选择c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正子, 我就会告诉那位同学,寄这种信与普通信不同,是需要加钱的,不过这次应加的80元邮费由我来付,你以后注意就是了。”另一位选择“犹豫不决”的学生说:“我觉得应当告诉寄信的同学,但不知道这80元邮费是不是让他来付,所以犹豫不决。”
一番讨论之后,村冈老师让学生们第二次表态,学生们又一次跑上讲台,在黑板上重新贴自己的名字。有趣的是,这次“犹豫不决”的反倒比第一次多了7人, 竟有14人;而这次选a的只有2人,选b的有2人,选c的减少为9人。村冈老师再次提问。 一位原来选c现在却又变得“犹豫不决”的学生说:“我决定写信告诉那位同学,可我不知道该怎样把钱数告诉他,如果写在信的开头,那他一看到我的信就会伤心,如果放在最后,他看完信会更伤心,所以我犹豫不决。” 一直选b、坚持不告诉寄信同学的学生说:“我认为不能告诉他,这样他会很伤心,我不想让好朋友不开心。”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学生都说:“因为是知心朋友,那位同学会理解的,应当告诉他……”
村冈老师接着问大家:“在平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类麻烦事吗?”许多学生摇头。“我却遇到过……”村冈老师现身说法,娓娓讲起了她在中学时经历的一件类似的事儿,“当时和正子一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是现在我知道了。”听完老师讲述的亲身经历,许多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可爱的笑容。临下课时,村冈老师对学生们说:“今天的课讲的是如何处理友情与信赖的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动脑筋思考……”话音刚落,下课的铃声响了。
然而,这堂课的内容让每位听课者回味,大家对正子小朋友面对的问题,答案也不尽相同。看来,这正是村冈老师的高明之处: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唯一的答案,而是在讲授、提问的过程中循循善诱,逐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地靠近正确的道理,一点一点地学会做人的准则,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吧。
陪同听课的中野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主事铃木文雄和江古田小学副校长碓井达弥告诉我们,该区的小学道德教育课每周一节,一般由班主任授课,教材虽然由文部省颁发,但各个学校可以从中自由取舍,因材施教。从我们所听的这堂课可以看出,授课方式比较灵活生动,学生们看来也兴趣盎然,似可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些,能否给我们的德育课一点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