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也能让人心理失常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25 10:09:5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给世界留下了众多的艺术杰作,比如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的雕塑“大卫”就有征服人心的神奇力量。这座米开朗基罗的传世名作让不少游客“拜倒”在了它的“魔力”下,只不过他们的表现不仅是激动、兴奋,而且还会恶心、颤抖、抽搐甚至意识错乱,精神学家将这种奇怪而独特的病症称为“大卫综合症”。
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曾汇集各方灵杰,留存至今的昔日艺术珍品也格外丰富,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和艺术爱好者向往的文艺胜地。每年前往市内乌菲齐博物馆的游客在120万人次,“大卫”无疑是这里的镇馆之宝。休 闲 居 编 辑
艺术作品能激起我们潜意识里的记忆,有时甚至能引发精神危机
对大多数参观者来说,亲眼目睹艺术品的确给他们带来难以言表的愉悦。而对少数人而言,这份陶醉来得特别强烈,以至于导致出汗、颤抖、晕眩等症状,甚至不得不入院治疗才能恢复正常。
据佛罗伦萨市新圣玛丽亚医院工作人员提供的数字,在过去10年当中至少100人曾在乌菲齐博物馆等地观赏艺术品时突然发病。轻者头晕眼花,重者辨不清方向,意识模糊。
为揭开其中奥秘,意大利艺术与心理学协会主席、佛罗伦萨精神病专家格拉齐耶拉·马盖里尼以参观“大卫”的游客为主要对象,研究观摩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感情冲撞”。经过一年的研究发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雕塑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会让那些过于敏感和具有旅途压力的人精神失衡,出现出汗、心跳加快、胃疼、颤抖、晕眩等症状。此初步发现发表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研讨会上。
马盖里尼告诉记者:“艺术作品是具有非常强的刺激性的,能激起我们潜意识里的记忆,有时甚至能引发危机。我将其称为大卫综合症。它能引起精神心智扭曲等症状。大多数时候,那些独自旅行或夫妻同行的旅客会患病。这种毁灭欲不光只有观赏者才有,就连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本人也会产生这种欲望。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卫像的作者米开朗基罗曾多次毁坏自己的作品或其局部。”
马盖里尼表示,大多数人在欣赏了该艺术品后都会经历情感冲击,其中有20%的人会克制自己的情感,而另外一些参观者则有时会无法控制自己。患病的程度与旅途的压力、艺术品的非凡魅力和个人的敏感程度有关。
马盖里尼还表示,毁灭伟大艺术作品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大卫综合症”不仅能引发人们的创作和毁灭欲望,还能引发人们深度的恐惧感和其他情感欲望,其中包括性欲。而这种难以抗拒的情欲冲动在男性和女性身上都有体现。
多是欧美人被“击晕”,意大利本地人有免疫功能
该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保罗·罗西·普罗迪介绍说:“此类病人通常都来自欧洲或者美国,来到佛罗伦萨后被一种文化撞击所击倒。”
普罗迪回顾道,有一类病人是“在一下子观看这么多文化和艺术作品后幻生出一种他们难以适应的痛苦和不安”,因而医院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抗压治疗。普罗迪列举了一名40岁英国男性患者。此人在乌菲齐博物馆参观时,突然虚脱,瘫软在地。“他当时状况非常糟糕”,普罗迪说,“感情防线彻底坍塌,完全失去知觉。他只记得最后站在一幅卡拉瓦乔的作品前,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一片空白了。”
有意思的是,根据马盖里尼教授的研究,意大利本土居民对“大卫综合症”具有免疫功能,这或许因为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如此众多的艺术品已经习以为常。而另一类“免疫”的参观者则是日本人。用马盖里尼的话形容,他们在参观时太有组织了,“基本上没什么时间来经受感情的冲撞”。
司汤达对“大卫综合症”一类症状早有描绘,这种现象尚待深入研究
事实上,历史早有对于这种“审美晕眩”的记载。这种症状与马盖里尼在上世纪70年代所确定的“司汤达综合症”症状相似,都有目眩、失去方向感、心跳加速甚至产生幻觉。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马里·亨利·贝勒使用的笔名。这位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大作家很早就对“大卫综合症”一类症状作出过详细描述。1817年,当他参观了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壁画后出现了一系列症状,从恶心、眩晕和暂时恐慌到不时出现的疯癫。司汤达后来就这一症状写道::“这生动的一切如此吸引着我的灵魂,生命正在从我身上流失。走路的时候,我担心自己随时都会倒下。”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曾写下过在佛罗伦萨“犯晕”的经历。
不过,目前看来,“大卫综合症”也好,“司汤达综合症”也罢,似乎都是佛罗伦萨的“地方病”。比如,同样包容众多文化艺术珍品的英国首都伦敦就并未引发这种“审美晕眩”。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他们正继续对这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将于明年向外界公布。
■延伸阅读
艺术鉴赏所需的态度
艺术鉴赏所必需的同情心的交流必须基于相互谦让。就像艺术家必须知道如何传递信息一样,为了接受信息,观赏者必须培养一种适当的态度。茶的大师小堀远州曾说过:“当你走近一幅伟大的绘画,就像走近一位伟大的帝王一样。”为了理解杰作,你必须躬身于它的面前,平心静气地等待着它的一言一语。
一位著名的宋代批评家曾做过一番颇有深意的表白:“在我年轻的时候,我赞赏画出了令我喜爱的画的大师,但是当我的鉴赏力成熟了以后,我则赞赏我自己,因为我所喜爱的正是大师们为了令我喜爱而选择的作品。”
然而,我们之中竟很少有人真正下工夫去研究大师们的心情,这实在是令人悲叹的事情。由于我们的愚顽不化,我们拒绝向他们施如此简单的礼仪,因此,我们常常看不见我们面前的美的丰盛宴席。大师在不断地奉献,而由于我们缺乏鉴赏力,所以我们总是忍饥挨饿。
为了把观众作为知己,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家们都不曾忘记暗示这一技巧的价值。谁能面对一部杰作,却不对心灵中涌现出的绵绵不绝的思想肃然起敬呢?这些思想,我们那么熟悉,那么富于同情心,相形之下,现代的平凡之作又是多么冷漠!前者使我们感到从心中涌出的暖流,而后者只会使我们感到作者在摆弄形式。
现代人沉湎于技巧,而难能超脱自己。他们歌唱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的作品也许近乎于科学却远离人性。日本有一句俗话,叫做“别去爱自满的男人”。意思是说,他的内心没有一点儿地方可以容纳爱。在艺术上也是一样,不论对艺术家,还是观众,虚荣都是同情心的大敌。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