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解忧愁勿用酒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25 22:40:57
某患者不到40岁就申请病退,理由是患抑郁症曾两次住院,这些年一直病恹恹在家休养。然而医生检查时发现,他的病不是抑郁,而是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该患者有较长时间的饮酒史,15年前他因有社交恐怖症不敢与人来往,工作生活始终处于悲
观低调中。他内心要求完美,但又苦于无法改变自己。一次偶然饮酒后,他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在众人面前不再躲避,谈笑自如。从那以后,他认为酒是压惊解忧的好东西,经常饮用,逐渐成瘾,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两次住院和平时的治疗只针对抑郁和焦虑问题,从未意识到要戒酒,致使病情更加复杂顽固。现在他一日三餐不能离酒,早上50度白酒至少2两,中午和晚上各半斤左右,否则一天就不知道该怎样度过。
休 闲居编 辑
此类患者精神检查的病理表现为:(1)一般状态。被动求医(如果不是为了办理病退手续就不会来检查),不修边幅,语言吞吞吐吐。(2)感知觉障碍。言谈和表情中流露出明显的与现实不符的恐惧感。(3)情感障碍。表现出紧张,坐立不安。(4)人格衰退。对有意义的工作、生活丧失兴趣和动力,对现实多是消极评价。(5)自知力缺乏。如对酒的精神损害与医生的建议反应麻木,拒绝戒断治疗。
研究发现,有许多来自体外的物质可影响控制人的精神活动,并能依赖成瘾。这类物质常见的有酒、阿片、大麻、催眠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和烟草,它们被统称为精神活性物质。酒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酒精,它是中枢神经的抑制剂,饮酒量与血液内酒精浓度不同,其抑制的程度和表现也不同。一般成人饮50度白酒3两至半斤,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6%时,大脑皮层受抑制,皮层下则失控释放,出现轻松感、欣快感,胆小内向的人不再拘谨、瞻前顾后,情绪郁闷的人也不再把话憋在心里,而是敢于大胆地倾诉。当饮酒半斤以上,血液酒精浓度增到0.1%时,中枢抑制进一步加深,出现醉酒状态,如感觉迟钝,记忆判断力受损,自控力下降,借题发挥,攻击挑衅或醉倒不起,甚至一切全然不知。如果长期饮酒,酒量和频率不断增加,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就会达到酒依赖和慢性酒精中毒。这类患者出现近事记忆力障碍、智力下降、错构、虚构、定向力障碍,同时表现出日趋加重的自私、撒谎、暴躁、大动干戈、不讲后果、在家与在外双重人格以及酒精中毒性嫉妒妄想(猜疑配偶)等。由于酒精对脑细胞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因此大多数酒精中毒者的预后不良。
临床病例分析发现,酒对人的“腐蚀”是有选择的,一般有心理及人格障碍的人,是容易产生酒依赖和酒精中毒的群体。这些人嗜酒前的主要特征是被动、依赖、孤僻、脆弱、悲观、空虚、失落、缺乏自尊、爱慕虚荣、不善与人交往、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情感反应淡漠等。从心理学角度看,饮酒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防御手段,因为通过饮酒消除了忧虑烦恼和紧张恐惧,通过饮酒寻回了一点自信,表现欲得到了一定满足,以往种种的心理不平衡在此时达到了平衡。然而,这种免受心理伤害的做法是建立和维持在饮酒的基础上,一旦离开酒的掩饰和支撑,一切就会化为泡影,回归到现实中就更加失落。因此采用这种防御手段的后果是愁上加愁,病上加病。
在这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有困难、挫折是正常的,有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并非不可改变,但绝不能采用饮酒的消极方式,以牺牲心身健康为代价。理智的做法是积极求助于亲戚、朋友、师长。如果他们不能解决问题,或因顾及隐私不便透露,就应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