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食品低营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14 11:54:46
如今无论在哪个季节,老百姓都能买到新鲜、诱人的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但同时老百姓也渐渐感觉到这种实惠的副作用——好看的蔬菜、水果淡而无味、口感欠佳,肉类也不如原来味浓好吃、香飘四溢。是不是食物营养品质的降低改变了天然食品的口感?“低营养时代”难道正向我们走来?
“食品低营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休 闲 居 编 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的刘明池研究员详细地解释了蔬菜、水果淡而无味的原因:“首先,现在的蔬菜种子都是杂交品种,叫做杂种一代。杂交的优势在于丰产和抗病。但杂交之后的口味,多少总会有影响。第二,我们在塑料大棚里人为地创造出使蔬菜可以生长的光线、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但这些环境只是使蔬菜能够生长,却并不一定最适合蔬菜的生长。比如光照,我们采用人造补光,但比不上自然的太阳光充足、能量大。再次,现在农民都是‘大水大肥管理’,施用的氮肥比较多,个别菜农还存在超量施肥的现象。化肥不仅仅可以抗病虫害,还可以使作物长得更快。生长周期短了,就会影响味道。最后一点,对即将成熟的果实施加催熟剂等物质。比如西红柿,为了赶季节早上市,在青色果实上喷洒催熟剂,果实变得红而好看。可是采摘过早,自然不会好吃。”
该院研究中心从事分析蔬菜营养工作的宋曙辉补充到:“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蔬菜的口味,也会影响蔬菜的营养成分和品质。作物的营养成分是在成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而成长周期缩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采摘过早等,导致作物积累营养的时间不足或者受到影响。”
“果实中的营养除了积累的原因,还有转化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柴巍中博士认为,“果实吸收了养料要转化为营养素才能为人体吸收。比如,果实中的维生素A元应当转化为维生素A.但生长周期太短,这种转化可能进行不完全或者还未开始转化,这样也会影响果实的品质”。
“食品低营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刘明池博士说,“过去国家物资缺乏,想吃什么没什么,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农业研究一直都致力于如何使广大消费者能在任何季节都吃上丰富的蔬菜,如何使广大菜农种上丰产和病虫害少的作物。现在我们做到了。可是满足了大家的菜篮子,蔬菜的营养成分降低、口味变淡的现象却日益显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农业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牵涉经济的社会问题”。
柴巍中博士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说:“不只我们国家,凡是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的国家都必然会出现食品低营养这种现象。美国也曾经甚至现在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高度工业化发展的负面结果,是必然过程。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状况也将得到改善。”
“营养问题的解决需要起而行之,而非坐而论道”
刘明池研究员对提高蔬菜、水果的品质和风味的研究前景很有信心。“随着2008年绿色奥运的到来,政府也已经开始注意蔬菜低营养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在不断进行,比如我们培育的西红柿新品种,已经可以将西红柿中的糖分由5%提高到8%。但是很多技术还不成熟,不能投入实际生产。虽然研究以及投入实际生产需要时间,但是目前蔬菜食品低营养的问题终会得到改观。”
柴巍中博士则从政策和规划上透露了几个好消息:第一,公众营养改善有可能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就是说,国家将从政策、法规、标准、资金等多个方面优先支持公众营养改善工作。要让公众意识到,营养与卫生同属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食品将拥有食品标签。食品标签的进步之处在于,其不仅会注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限,而且还会将食品的营养成分,各种成分的含量、数量以及质量等级标明。比如一个西红柿中含有什么营养素,其中维生素C有多少、维生素E有多少、矿物质有多少都会一目了然。
第三,柴博士把记者带进了一间展室,展室中有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微缩模型,“这是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营养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有些机构已经在建设中了。”模型中“矗立”着中国营养大厦,如柴博士所说,这是营养产业的中枢,还有中国营养学院,中国营养产品认证中心、检测大楼以及大型食品企业生产区和各种营养食品加工区,其中包括一个营养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区。身兼发改委强化食品审批办公室职务的柴博士说: “强化食品就是通过工业手段在自然食品中加入营养素的食品。这种做法既是必要的也是经济可行的。我国已经有食盐加碘的成功经验,现在是拓宽成果的时候了,需要在其他主要食品中强化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铁、维生素A、锌和叶酸等。”
柴博士的言辞和表情中都流露出对这个规划的希望与热情。“得了病治疗很重要,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预防是不是比治疗更重要?搞好营养就好比搞好预防,它的效果没有治疗效果那样立竿见影,但是意义和作用却是长远的。稍微改变一下目前生活中的饮食种类,就能保护相当数量的人免遭疾病的侵袭,这绝不是天方夜谭。”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