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07 09:47:48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
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百分之八十的病例都在1岁
以内,尤以5个月至9个月大最常发生,男婴比女婴多。有些季节性的发作-例如春
天的发作-可能与某些病毒的流行有关。
百分之九十的肠套叠找不到明显的发病原因,称之为“特发性”。腹泻、便秘
、服用药物、上呼吸道感染、肠胃过敏与结肠蠕动力增加皆可能与之有关,另外有
些学者认为在五岁半以内的婴儿由于大肠与小肠管径之比例相差大。故小肠易陷入
大肠而被套牢。只有5%的肠套餐可以找到确实的解剖学上的异常(引导点)病因
,包括美凯尔憩室、肠息肉、异位胰腺小结、血管瘤、异物、复制肠管、淋巴增生
、肿瘤、寄生虫等,其中又以美凯尔憩室最多;另外过敏性紫斑也常会合并肠套叠
,大于2岁的小孩发生肠套叠,一定要怀疑有这些“引导点”之可能。大于5岁的病
例中,则以淋巴瘤为最多。
肠套叠的型态,75%的病例发生于回盲瓣附近,其次为小肠,单纯肠套叠发生
时,凹入的肠段会使血管受压,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发生郁积,致使肠壁肿胀,甚至
肠粘膜破裂,造成出血。如果套夹得更紧,则肠壁动脉也会阻塞,演变成肠子坏死
、破裂,造成腹膜炎。
临床上三个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当肠道前后相套,造成部
分阻塞时,婴儿就开始产生阵发性腹部绞痛,显得躁动不安、双腿屈曲、阵发性啼
哭,并常合并呕吐,当阵发性疼痛过后,婴儿显得倦怠、苍白及出冷汗。此时父母
若没警觉,或医师也没检查出来,几小时后,婴儿开始解出果酱般的血便,这是因
肠管套牢后,肠壁出血混着肠粘液所造成的血便,此时若再不及时送医,很容易造
成肠坏死,甚至腹膜炎。
当宝宝出现阵发性的腹痛啼哭及呕吐时,父母即应带宝宝去给医师检查,当然
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例如肠胃炎、便秘等,但有经验、警觉性高的
医师一定会帮宝宝检查是否有肠套叠的可能性,可在左右下腹摸到似香肠的肿块,
或做肛诊时可见手套上有血液粘便,有时宝宝因躁动不易检查,可用镇静剂或等宝
宝熟睡后,再仔细触摸腹部检查。一旦怀疑是肠套餐,诊所医师会将宝宝转到有小
儿科、放射线科及小儿外科的大医院,或是宝宝解的便为果酱般血便或父母也怀疑
宝宝可能罹患肠套叠,干脆就直接送宝宝去大医院。
在大医院,一旦怀疑是肠套叠,小儿科医师会请放射线科医师帮宝宝作钡剂灌
肠检查,一方面作诊断一方面也同时在治疗。近年来腹部超声波检查技术的进步,
已成为诊断肠套叠快速而正确的工具,并在超声波的直视下以温生理食盐水灌肠,
也能够使部分的肠套叠复原。而传统的钡剂灌肠做法是把管子插入婴儿肛门,利用
约3尺高的静力压力(以免压力太高灌破肠子),将钡剂缓缓的灌入大肠中,放射
科医师从萤光幕透屏透视看钡剂之前进可知套叠之位置,而灌肠之压力可使套入之
肠子往原处撤退。统计上钡剂灌肠治疗肠套餐的成功率约50-70%,其他不能灌过
去的就必须开刀了。
如果肠套叠症状已超过24小时(此时肠子可能已缺血坏死),或病婴送来时已
有肠破裂、腹膜炎、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则不能作钡剂灌肠(浪费时间且可
能导致肠管破裂),应直接转给小儿外科,进行紧急手术。但手术前如果病婴有脱
水、电解质不平衡、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等合并症,术前需要给予足够水分、电
解质、抗生素,及放胃管减压,以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手术方法是将腹腔打开后
,直接搬出肠套叠的肿块,用手将肠子由远端往近端像挤牛奶一样的挤回去,将套
叠的大小肠复原。如卡得太紧挤不动或肠子已坏死则作肠段切除。有时需固定部分
肠子于腹膜上,以免肠套叠复发,年龄较大的小孩要注意找找是否有可疑的“引导
点”。
幸运经由钡剂灌肠成功的病人,仍需住院观察24小时,确定没问题才能出院,
同时要提醒家长有再复发的可能性(2-4%),如果真有数次复发的情形,应采用
开刀治疗,以探查是否有“引导点”。经由手术治疗病例如果没有切除肠子,一般
术后2-3天便可顺利出院,如果有切除肠段,则至少要6-7天才能出院。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且父母及医师都忽视不得的婴幼儿腹部急症,当宝宝出现阵
发性腹痛,躁动不安、呕吐甚至果酱般血便等典型症状时,父母就应提高警觉,及
早请医师作正确的诊断,以不开刀的方式将套叠的肠子复原,如果延误病情,常需
手术治疗甚至需切除部分的肠子。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