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08 08:15:00
易学思维是否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成为学术界近来的一项热门话题。12月18日,由老一辈学者席泽宗院士和任继愈、朱伯昆先生发起的“国际易学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易学思维与科技”。
朱伯昆先生在题为《易学思维与科技》的致辞中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之所以重视周易系统的典籍,是因为其中蕴涵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令人向往。其中除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外,最为突出的是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即认为事物的过程总是“一阴一阳”,二者既相反又相成;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转化,而且永无止境。正是这种辩证思维的先导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变革求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成为志士仁人建功立业、振兴中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休 闲 居 编 辑
台湾学者朱高正先生在题为《易学思维的跨时代价值》的发言中认为,在启蒙运动以前,欧洲文明一直远远地落后于中国。十七八世纪之交的欧洲大哲学家、微积分与计算机的发明者莱布尼兹,对中国文化即推崇备至。1703年,莱布尼兹在提交法国皇家科学院的论文中,曾用他发明的二元运算法,诠释宋代易学家邵雍的八八六十四卦方圆图,他认为我国易学中的八卦图与他的二元运算法同构。
朱高正先生认为,炎黄子孙不应受“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全盘西化不可行,我们应该发扬易学中的科学思维,提升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董光璧,在论坛上阐述中国科学传统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他认为,易学模型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特征。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看,在自然观方面,中国以生成论为主导,而西方则以构成为主导;在逻辑形态方面,中国以类比和互补推理为主导,而西方则以归纳和演绎推理为主导;在理论构成方面,中国以模型化为主导,而西方则以公理为主导。现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沿西方科学传统演进的,但其未来走向并不一定总是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中国科学传统的地位正在为当代科学逐渐确认,未来科学的发展将可能表现出中西两种传统互补的特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孟庆云发言的题目是《易学对中医学的贡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韩增禄的发言题目是《易学思维特征及其方法论价值》;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审欧阳维诚发言的题目是《易学思维与数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国际易学联合会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东方国际易学研究基金委员会承办了这次论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