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群体压力化解幼儿争执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7-14 21:56:24
由于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常常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和争执。研究调查表明,在直接导致幼儿产生生气和难过的情绪中,同伴争执分别占48.2%和23%。如何化解同伴争执导致的幼儿的消极情绪,让幼儿学会解决同伴之间的争执呢?
先来看一个发生在大班的争执故事。休 闲 居编辑
在区角活动时间,孩子们大多能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玩具。可是过了一会儿,玩电子积木的角落开始不安静起来:威威想玩强强的电子积木,可是强强还想玩,于是威威与强强协商,但是没有成功。这时气急败坏的威威一把将强强的积木全给推倒在地,这下可惹怒了强强,于是两人便扭打成一团。
这样的案例在幼儿园处处可见。教师的常见做法是:(1)回避矛盾,让两个人都不能玩玩具;(2)解决矛盾,批评其中一个,或者各打50大板;(3)化解紧张关系,让幼儿互相道歉。这些的解决方法往往只治标不治本,不能继续玩玩具的惩罚和教师的批评却容易使幼儿的注意力从同伴争执转移到如何逃避教师的惩罚和批评上,为了得到老师的理解,两个人会口是心非地向对方道歉。从双方的面部表情看,幼儿向对方说对不起的时候,表情是呆板的。以后遇到类似的同伴争执事件发生时,幼儿还是会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教师的目标是既要化解幼儿因同伴争执引起的消极情绪,又要让幼儿今后遇到同样的事件能够自己解决。如果是只对两个争执的幼儿进行批评教育,无法达到教育全班的目的,而且在处于被批评状态下的幼儿,其情绪高度紧张,未必能听得进去。
于是教师采取这样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坐下来,把威威和强强争执的过程告诉大家,请全体小朋友一起帮他们来分析、解决这件事情。
“大家觉得在这件事情中,威威和强强有没有做错?”
“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回答到。
这时,再看看两个当事幼儿,他们表情已经有些缓和下来了。
“那你们觉得他们错在哪里?”
“威威应该用好听的声音,好好地和强强商量!”
“强强不能老是一个人占着电子积木玩,应该大家一起玩。”
“别人跟你好好地商量,你也要好好地和别人说,都不能凶巴巴的!”
“就算强强不肯让威威玩,威威也不能把玩具推倒。那是幼儿园的玩具。”
“强强也不应该动手推人,推人是不对的!”
“两个人都不应该推来推去,万一弄伤了,爸爸妈妈都会担心的!”
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同伴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两位当事幼儿的表情不断缓和,甚至点头表示同意大家的看法。他们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并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最后,老师建议两个幼儿,“手臂是用来拥抱,不是用来推推撞撞的!刚才你们用手臂推撞了对方,现在知道错了,也和好了,是不是应该用你们的手臂来相互拥抱一下啊?”
“是的!”全体小朋友在下面异口同声地回答到。
于是他们俩就又在全体小朋友面前相互拥抱了一下。他俩的拥抱,引来了下面不少孩子开心的嬉笑声。就在这一刹那间,威威和强强刚才还有点紧绷的面容,忽然间松弛、舒展了开来,而且还夹杂着那么点“不好意思”!
终于,在孩子们一片开心的嬉笑声中,圆满地化解了这场争执!
这个解决办法是运用了群体心理效应来引导幼儿学会解决同伴争执问题,既圆满化解了当事幼儿的消极情绪,又教育了全体幼儿如何处理同伴争执的问题,做到了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群体心理不是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成员特征的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规范个体、感染个体的力量,称之为群体动力。幼儿具有爱模仿的天性,这一特点容易导致幼儿集体认同一件事情,集体的认同产生群体规范,对当事的幼儿造成一种认知和行为的压力,从而规范个体、感染个体,达到教育目的。
最后,教师还建议两个孩子以双手拥抱的形式来结束这次事件。虽然是很小的一个动作,但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动作,让孩子的矛盾从言行到内心真正地得到化解,归于平和!
作为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首要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如何合理地解决发生的问题,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这类面问题的一些简单的方法与技能。虽不能说通过一两件事情就能让孩子很快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至少可以让孩子通过这样的事件,了解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模式,在其经验中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让幼儿学会自己能够解决问题。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