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狭窄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8 20:49:03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胸椎管狭窄疾病是胸椎管横断面积减小而产生的胸髓压迫综合征,因此它的直接发病机制是致压物所造成的胸段脊髓的血供循环、感觉和运动传导障碍。造成胸椎管狭窄的机理很多,有先天性的:椎管发育不良、椎弓根短缩;遗传性的骨代谢异常如Paget's病;Vit-D抵抗性骨病。也有后天性的:肾病性的骨代谢异常,氟骨症。本院临床上最多见的是因劳损因素,局部的获得性退行改变所致胸椎管狭窄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黄韧带骨化(OLF)、关节突增生(HAP)、后纵韧带骨化(OPLL)、椎板增厚等类型。上述各种病因基本包括了国内各家医院报道胸椎管狭窄疾病的病因[4,5,6]。因此本病的分型可根据发病原因划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全身骨代谢异常型和局部退行性改变型。
同国内各家医院报道胸椎管狭窄疾病相一致,本组病例男女发病例数基本相同,发病多为45~65岁的中老年病人,发病节段以胸椎的下段居多。本组的1例3次手术的病人,新发病节段均紧接于上次手术节段之下。分析原因,可能是每一次的椎板切除减压后,局部的稳定结构被破坏,在其下方的胸椎节段中产生了新的应力集中区域,在原本已有比较明显的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迅速产生了新的胸椎管狭窄。
胸椎管狭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髓不全压迫造成的胸段脊髓的血供循环、感觉和运动传导障碍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下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感觉迟钝、脚踩棉花感、感觉平面的出现;下肢肌力异常,如无力,行走困难;下肢肌张力增高,出现肌紧张、折刀样痉挛;神经反射异常,如膝、踝反射活跃或亢进,膝、踝阵挛,Barbinskin征阳性;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胸背部束带感,疼痛;脊髓、马尾循环障碍,出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括约肌功能障碍,二便困难;晚期脊髓完全性压迫,出现截瘫,二便失禁等。
症状多为胸髓神经传导障碍症状,比较有特殊性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可籍此与其他胸椎占位、外伤相鉴别。但当此症状为主要表现时,又须与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区别,可通过肌电图[7]、激光多普勒[8]等技术相区别。休 闲 居 编辑
胸椎管狭窄的最终确诊主要依靠MRI诊断技术,MRI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治疗方法:
通常认为[9]非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均无效,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病情进行性加重,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
胸椎管狭窄手术治疗,主要为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天津王沛[10]等的报道中提及6例合并椎间盘后突的胸椎管狭窄行侧前方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于退行性改变为主的,包括黄韧带骨化(OLF)、关节突增生(HAP)、后纵韧带骨化(OPLL)、椎板增厚等类型为主要病理解剖改变的胸椎管狭窄疾病,手术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是比较简单、直观、彻底的减压手术,手术的疗效也较满意。日本KOZO报道对胸椎管狭窄病手术行后路椎管成形单开门术[11]。据称,该术式中误伤脊髓机会小,出血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远期疗效好,但例数尚少,未进行可靠的回顾研究,经验尚显不足。
术中注意点:
胸椎管狭窄后路减压系精细的手术,根据我们对本组病例的经验总结,提出几点体会:术中对椎板的咬除,应以咬骨钳咬除,而避免使用枪式咬骨钳,有条件应以球磨钻磨除椎板;由于胸椎管狭窄患者的椎板、黄韧带多与硬脊膜紧密相粘连,此时手法应尽量轻柔,避免追求为将椎板、黄韧带一次取净而强行分离;术中减压彻底后,应仔细止血,避免日后局部血肿产生;术后脊髓局部可使用激素、透明质酸钠,减轻炎症反应,防止局部粘连;术后常规静脉使用激素、甘露醇7~9d,目的也是减轻炎症反应与组织水肿。
手术麻醉与术中监护:
国内最早数例胸椎管狭窄病人手术是于全麻下进行[12],以后多采用局麻。目的和优点很明确,即为防止术中神经损伤,便于术中监测神经功能,避免了全麻手术的术中唤醒。本组较早的十余例病人亦于局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术,后6例病人于SEP监护、全麻下手术,术中SEP肌电监护未发现异常。因为病例数较少,未能对SEP肌电监护和手术后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理论上,SEP肌电监护是对脊髓上行感觉束进行监测,具有实时性、敏感性较高的特点。但它对脊髓下行运动功能不够敏感和确切,且受麻醉条件的影响较大,易于出现假阳性[13]。有报道术中SEP图像正常,而术后运动功能丧失的情况。SEP监护可以监测脊髓下行运动束,但目前定量评价运动功能的标准尚未统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