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氏综合征的临床诊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5-06 13:06:48
>>>>>>>>提问此病的中医治法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祖国医学中药、针炙等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价值。
阳虚寒凝型:患肢发凉,遇冷则肢端肿胀、麻木刺痛,皮肤苍白、紫绀、潮红,得温则皮色恢复正常,疼痛消失,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迟弦或沉细。
血瘀型:肢端长时间出现青紫或紫红、肿胀、皮肤发凉、麻木、疼痛,舌苔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沉细。
治疗方法
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基本方药用:
赤 芍9g 川 芎6g 桃 仁6g
红 花6g 当归尾9g 地 龙10g
黄 芪60~120g
阳虚寒凝型加附子9g(先煎),鹿角胶15g(烊化),桂枝12g,细辛3g;血瘀型加丹参15g,桂枝10g,鸡血藤15g,莪术10g。疼痛剧烈加乳香、没药各10g;因情绪激动诱发或易激动者加柴胡9g,白芍15g。
每日1剂,每剂2煎,共煎汤约500ml,头、二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血瘀型者每天取第3煎液约800ml,液温43℃左右浸泡患肢20min。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外伤。
雷诺氏病又称雷诺氏综合征,属原发性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而症状典型属继发性者则称为雷诺氏现象。症状发作与寒冷及情绪激动有关。其病理特征是肢端动脉痉挛或功能性闭塞,其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亦痉挛,导致局部皮肤苍白;肢端动静脉痉挛很快消退,造成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缺氧,出现紫绀;血管痉挛后期血液循环恢复,可出现反应性充血,局部呈潮红。因此,肢端皮肤苍白-紫绀-潮红成为其临床症状特点。引起肢端动脉痉挛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但疗效欠理想〔1〕。
据对雷诺氏病的四诊分析,有人认为属“四肢厥冷证”,其病因病机是“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2〕;也有人认为属痹证〔5〕。目前中医治疗雷诺氏病以辨证施治为主,常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其选方用药各有千秋,体现了同病异治精神,效果均较好,总有效率达90%~97.6%〔5~8〕。
根据中、西医对雷诺氏病的治疗研究,本病有相当明显的瘀证表现。金学仁等〔7〕对雷诺氏病的微循环指标观察,其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均有异常,属微循环障碍性疾病。从雷诺氏病典型症状的病理改变分析,存在缺血期、缺氧期的病理过程(其后是充血期),有缺血性改变。从辨证分析可见:雷诺氏病是气虚为本,瘀证为标,病位在四肢(四末)。脾主四肢,气为血帅,四末乃阴阳之会,气之大络。气虚(阳虚)无力鼓动气血以达四末,四末失于温熙;及逢寒邪,络脉收引,“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故见气血瘀滞之象。
补阳还五汤传统上主治半身不遂,证属气虚血瘀、络脉瘀阻。该方创制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中认为:半身不遂一证有清以前“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著非风之论,惟引用《内经》厥逆”。补阳还五汤立方有其于气虚、厥逆、气不达于四肢等病机方面的考虑。这与现代中医对雷诺氏病病机分析有相合之处。另据近年来对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该方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等具有较好疗效,且无毒副作用;这与其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及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凝固性和血粘度,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有关〔9〕。这些作用对雷诺氏病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选用补阳还五汤从气虚血瘀角度,针对缺血性、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治疗雷诺氏病应是有据可依的。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地龙等7味中药组成,方中黄芪以生用为宜,可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且可祛瘀而不伤正,有推动诸药行于体内之力;当归尾、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佐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气血贯通,四肢得其温养,则肢末发凉、苍白、紫绀、麻木刺痛诸症自解。临床上,由于雷诺氏病常遇寒而发,故温经散寒亦为常用之法,可辨证选用附子、鹿角胶、桂枝、细辛、淫羊藿等;对于血瘀为主者,可加大活血祛瘀药的应用,如乳香、没药、丹参、苏木、鸡血藤等;还可配合原方(第三煎)外洗,在适当温度下(一般以43℃为宜),通过药力促使局部血管平滑肌松弛,缓解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以减轻发作程度,缩短发作时间。据文献报道:黄芪、地龙、桂枝等对雷诺氏病有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7〕;细辛温散体表寒邪,可促进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8〕;黄芪、当归、赤芍等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抑制血液凝固作用,尤其是黄芪能促使末梢血管扩张,使皮肤血液循环旺盛〔6〕。这些机理与现代医学从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活性,降低血液粘度的原则治疗雷诺氏病是相一致的。故笔者临床上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药证相符,总有效率达94.8%,与文献报道相近。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5/21/56/98/03.htm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