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也是病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5-07 14:49:57
疑病症在现今心理疾患中有异军突起之势,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患病率均明显上升。患者多把这种心理障碍混同于躯体疾病,盲目地寻求治疗。
临床上,根据患者是否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将本病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发性疑病症,即患者不伴有其他疾病,单一的自我作祟式的疑病寻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疑病症,即患者在躯体或精神疾病的基础上,产生夸大病情的观念。
休闲 居 编 辑
青少年疑病症一般不伴有躯体疾病,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患有某种疾病。患者表现为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学习工作困难,病程都在半年以上。其中,一部分患者早期先被母亲怀疑或确认身体有病,然后被带着心急火燎地反复看医生。另一部分患者没有亲人陪同,形单影只地来就诊,他们依赖医生,完全听从医生的分析和治疗意见。
尽管各项医学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不少患者多被误诊为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免疫机能低下等,有的则按心肌炎、脑膜炎等重症住院观察治疗。
疑病症患者里中年人较多,临床多见于有一定事业基础,工作或家庭有较大压力的男性。他们的特征是:断定自身有病,隔三差五跑医院,翻来覆去做检查。每去一次医院,做一次检查,听医生一番讲解,大致能够安稳平静几天,但过段时间又觉得有症状,病情加重,疑惑上次的检查结论不准确,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诊治。
中年人所疑疾病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一类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疑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梗的患者有明显的症状感,如头晕、失眠、心慌、胸闷、胸部紧缩、疼痛等,但每次查体和心电图等检查大都在正常范畴。细究病史会发现,这些患者的初始病因,有的源自活动中的轻微牵拉磕碰,有的听到同事、朋友患此类病住院或死亡,产生“杯弓蛇影”的效应。疑有前列腺炎、阳痿及性病的患者,其症状感和痛苦感强烈,难以忍受,但与实际病情相差甚远。这类患者多是因发生了婚外性行为后,怀疑自己染上性病,于是反复化验,查不出病来不罢休,查出小病又要查大病(如艾滋病),不敢与妻同房,同时感到自己的性功能出现异常。
老年疑病症多是继发性的,患者一般先有某种躯体疾病,他们本应对这些没有致命威胁的疾病持乐观的态度,然而他们却过分担忧,固执地认为患了绝症,恐惧悲观,意志消沉。
疑病症患者大都从事脑力劳动,生活环境较优越。他们对病的不良联想,要远远大于对原发病本身的关注,因此侧重于反复检查或住院观察。有的患者因恐惧紧张造成的脑功能障碍,却疑为占位病变,多次做CT、磁共振;有的胃肠透视只是浅表性胃炎,却不相信,非要做胃镜检查。事后,患者的疑虑不但未除,反而被这些特殊仪器的检查方式吓得心惊肉跳,又出现应激反应。还有的患者买医书,查资料,纵览网上,把自己面部普通的皮肤病与某癌对号入座,做了病理切片又要做放疗。
是何原因导致疑病症?患者疑病的“用意”是什么?心理学的理论结合临床分析可见,不同年龄段的疑病症成因不同,其真正目的——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
青少年病因主要来自母亲及家庭,如母亲对孩子过度关注,把自身的心理障碍转移,投射于孩子;家庭暴力、离异、再婚、漠视孩子,都会导致孩子胆小、敏感、拘谨、无安全感,他们通过患“病”来表示顺从、依附,或希望受伤的心灵得到情感补偿。中年人的病因主要是过分内向、自恋、自省人格与外界某些诱因的作用。他们以患“病”形式来回避现实,缓解压力,渴望理解同情,或者用“病”来惩罚、追悔自己的错误行为。老年病因主要是长期孤独寂寞,“空巢期”后缺少精神食粮,心理功能退化,还有脑老化导致的相关生理因素。老年人的疑病意在引起儿女关注,是对生命质量的一种理想化的企盼。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疑病症共性成因,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医源性因素。俗话说:“大夫口,将军令。”患者到医院看病,总是跟着医生的思路和医嘱走。医生对病情的不恰当解释,反复拉网式的躯体检查,更新换代的药物治疗,不但久治无果,还会强化患者的疑病观,使他们认为自身的疾病重而棘手。
疑病症的治疗并不复杂,当专科医生把本病与其他易混淆的精神疾病作出鉴别,然后结合个案告之其病的来龙去脉,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措施,患者病情就会好转,心身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进而康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