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5-19 13:31:19
>>>>>>>>提问
求有关中医的各方面学术资料
要更为全面的
>>>>>>>>休闲养生网回答:休闲居 编 辑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她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
基
理论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临床医疗和保健防病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活动同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平衡失调和破坏,则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学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和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等五个运季的气候循环
13a9
。六气则指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对于运气学说,历代医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肯定运气学说提出的规律和推演格局,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包括心包时称六脏)、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五脏属阴,主要功能是藏精气;六腑属阳,以消化、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为主要功能。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功能活动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藏象概念还包括体内精、神、气、血、津液等,这些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功能正常,这些生命要素也就充足旺盛;若其因病而损伤,则脏腑的功能也会失常。
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与之相连的络脉,分别联系不同脏腑,各具特殊的生理功能。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还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以治疗脏腑躯体疾病。
病因学说主要研究有关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治病首先要辨明病因,也只有明确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以及体内各脏腑间的功能协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上述统一协调关系的失常,也就是正气和邪气交争过程的表现。正气是机体防御致病因素侵袭、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能力,邪气是可以造成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它们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邪相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演变的基本机制。在临床上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由于中医多是通过疾病的证候表现推断病因,故又有“审证求因”之说。
临床诊治 中医学的主要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针,并进而选择具体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但辨证之前必须深入了解病情,这就要依靠诊法。
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为达到辨证准确,强调四诊合参,全面诊察,综合分析。问诊,意在了解症状、掌握病程、探寻病因,是掌握动态情况的主要途径。切诊中的脉诊则最具中医特色,有时对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起决定性作用。
辨证是临床诊治的核心部分。通过四诊取得临床资料后就要认真分析判断,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阶段、邪正盛衰以及发病机制变化。这样得出的综合性结论便是“证”,是进一步决定治疗方针和对策的主要依据。中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总结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其中有的具有普遍意义,有的主要是针对特定类型的疾病。掌握这些方法进行正确辨证,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取得预期的疗效。
治则治法指治疗原则和在其指导下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许多其他法则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根据对“证”的正确判断,对相同的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不同疾病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便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法则。而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是最常用的方法,称正治。中医学强调鉴别疾病的本质和现象,分析病证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乃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中医学还重视个体差异以及时令地域对疾病的影响,于是又有“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法则。
在具体治法方面,中医学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是基本治法。八法不仅概括了药物方剂的主要功能,对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药物以天然药(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部分)为主。各种药物中,以草药最多,所以古代药学著作都被称为“本草”。汉代时的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历
b8f
代药物数量不断增加,据1997年出版的《中华本草》记载,现有中药达12 807种。中药的药物知识来自临床实践,具体应用的效果也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用药实践已总结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药物理论,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形式是方剂,就是根据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将相关药物综合成方,用以加强药效便于临床应用。
针灸包括针和灸两部分。针主要是针刺人体经络腧穴,灸是以燃烧艾绒熏灼腧穴部位的皮肤或病患部位,目的都是治病保健。其作用主要是疏通经络脏腑气血运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以达到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针灸治疗也遵循辨证论治法则,根据疾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等不同证候,选取穴位,以不同的补泻方法,或针或灸,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推拿又称按摩,是用特定的手法在人体的体表进行按压推摩,用以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滑利关节,从而消除疾病,保健强身。推拿的理论,也是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为基础,常用推拿部位即经络腧穴。除医生根据病情操作外,常人也可以自我按摩作为保健养生之法。
预防养生 中医学推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内经》早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历代对疾病预防有很多措施和经验,包括锻炼体质、讲求卫生、预防免疫等内容。五禽戏、太极拳、针灸导引按摩以及人痘接种术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养生又称“摄生”,旨在通过自身的调摄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中医养生由整体观出发,讲求人体与环境的和谐与宝命全形,重视身心的交互影响,强调对时令地域的顺应,而且特别注意生活调理和体质锻炼,以扶助自身正气。养生的具体方法,大致包括养护精神、调节饮食、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药物调养、针灸调理、气功按摩和医疗体育(如五禽戏、太极拳、武术)等内容。
气功渊于古代“导引术”,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气功强调身心息并调,精气神并练,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调养元气的作用。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中医的源头。翻开所有能流传千古的医书,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到《千金要方》等等,无不闪烁着易理的光辉。易医治疗也是易经与中医结合的一种独特疗法。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