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患者为何对药品降价没有感觉到?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0-03-24 17:29:35
近8年来先后的十几次降价,药品总共降了340亿元,但患者要负担的费用却以每年不低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上升。海南患者称,对药品降价没有感觉到。
为何如此,一位对医药行业颇有研究的学者分析,有两大原因不可忽视:首先,政府定价的药品只有1千多种,仅占所有药品的10%左右,每次降价,只是在这10%中选取十几种或二十种做价格调整。对于少数长期服用某种药品的患者或比较懂药的人可能会有明显感觉,而对大多数普通患者来说,的确不易明显察觉。其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几年的事实证明,哪种药上了国家的降价名单,就意味着它离消失不远了。药价降了,医院获得的加价少了、医生可拿的回扣也少了,医院和医生就会选择不进、不开这种药。而药厂,如果药卖不出去或利润微薄,就会选择停止生产该药,或者改变包装,药品成分稍做变化,以新药推出。这些做法无疑让药价成了“空降”,患者自然是得不到降价带来的实惠。
有这样的例子:此次调价前,规格为5ML的氧氟沙星滴眼液和规格为5ML的地塞米松在某医院的售价分别为32.5元和42元;但实际上,这两种眼药水的进货价分别是2.5元和0.5元。一盒出厂价为17元的常见医保类参麦针剂,医院售价竟高达112.7元。
小小的一盒药怎能迅速身价倍增?如果看看它所要经过的环节,也就不难解释了。药品出厂后要经过医药代理、医药公司向医院销售,医院根据规定可加价15%(实际操作中远不止15%)。在医院这个环节里,采购哪种药首先要通过药事委员会,然后才是药库、医生。医生是直接开处方的人,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后还有统方的人员,以便清楚地记录哪位医生开出了多少金额的该种药品,这是给医生多少回扣的依据。如此多的环节,层层都要打点,所需费用都会算入药价之中。所以,涨个10来倍是不足为奇的。
海南省物价局有关人员透露,物价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实际上也很难把握,企业虚报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据他所知,省里好几家医院如果仅靠医疗收入,都是亏损的。但一年下来还有千万元的利润,靠的是什么?就是卖药的收入。
“现在医院不靠药品收入就没法维持正常运转,医生开药能够拿回扣很难监管,医药代表有其生长的土壤,归根结底还是体制出了问题。”
据了解,1985年启动的医疗改革,至今已有20年,在“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初衷下,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下降。国家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把医院基本推向社会。由此,医院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这个改革直到今年8月,被官方承认基本上是失败了。
据医院负责人介绍,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3个渠道:医疗服务收入、财政投入和药品差价收入。国家实行以药养医的医疗机制后,医院获得的财政拨款微乎其微,主要就是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差价收入,而其中药品差价占了大头。
对医生开药缺乏约束也是医疗体制改革中失败的一环。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消费者无法自行选择。医生主导用药,用何种药又直接与其收入挂钩。同时,药品的可替代性很强,同是感冒,可以吃快克、银翘、也可以吃感冒清等等,同是发烧,可以打青霉素,也可以打头孢、先锋等等,医生对药品的支配权过大,又不易监督,有机可乘。
对此,一位对医药行业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建议,应该实行三个分开: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和营利性、非营利性医疗分开,同时加大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
该学者认为,医院就是看病的地方,给患者诊断、合理配药、实行手术足已,买药则应该去药店,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医生乱开处方。据他介绍,在美国,医患之间就不直接发生经济关系,医院都是和患者的保险公司发生关系。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现在卫生部门既办医院又管理医院,扮演着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很难根治医疗之病。另外,他建议,应把营利性的医院与非营利性的医院分开管理,把保障最基本的医疗和特殊服务分开,扩大社会力量办医院,让医院间形成良性竞争。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