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最近经常发烧咳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12-17 21:06:09
>>>>>>>>提问小孩四岁了,近一个月下来经常发烧、咳嗽、有点流鼻涕。吃过川贝炖梨,好了两天又开始了;高烧一次达39.5°,打针退了烧,过了一天又开始了。精神还算不错。
请问小孩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吗?是或不是该如何解决?
我不喜欢用西药,
还有讨厌粘贴那种的,给我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好的追加分数
休 闲 居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这说明孩子抵抗力差,有一种疫苗是专门加强抵抗力的,你看看孩子的疫苗接种证(北京是绿皮的,不知道你那儿是什么样的)上,那上面应该有。或者去医院保健科咨询一下,可以打一针。不过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的确是容易生病的,和环境、心理都有关系,等他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后会好些。在给你两篇关于孩子喂养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生不断奶,及时添辅食
刘纪平
平常,我们习惯这样问一个小宝宝的妈妈:你给孩子断奶了吗?一个“断”字将不少父母引入断掉所有奶和奶制品的误区。实际上,人应该一生不断奶;同时,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又必须及时正确地添加辅食。
断奶期?换乳期?
人类不同于动物,不会从吃奶直接过渡到吃固体食物,因此,换乳期是人类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给一直靠吃液体食物(单纯母乳)生存的婴儿渐渐喂一些泥糊状食品,让他逐渐习惯并最终接受固体食物(成人食品)的过程,就叫换乳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断奶期。
但是,一个“断”字将不少父母引入断掉所有奶和奶制品的误区;其间也有人称之为“转奶期”,而“转”字又有由奶转向非奶之虞。提出换乳期的概念就是为了清楚地指出:断奶并不是断掉所有的奶和奶制品。从离开妈妈的乳房到能跟家庭成员一样吃饭大概需要8~9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乳类(母乳+配方奶或牛奶)仍是供应能量的主要来源,泥糊状食品是必须添加的食物,是基本的过渡载体。奶和奶制品仍然是3岁以下儿童的主要食品,“中国人一生不断奶(牛奶)”应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为什么必须重视宝宝换乳期的营养?
充分发挥宝宝生长潜能孩子生长发育潜能的发挥有赖于不同阶段食物充分的营养供应。
第1阶段出生后4~6个月的母乳喂养。
第2阶段换乳期及时给予适宜的泥糊状食品。
第3阶段固体食物期提供均衡膳食,保证各种营养充分提供。
人在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时间依赖性效应。过了该阶段,被压抑的潜能就无法再充分表达。因此,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任何一步发生偏差均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也就是说,一个阶段的损失在下一阶段无法弥补。为了生长潜能的充分表达,我们必须重视换乳期营养。就像发射卫星的三级火箭,少了哪一级,卫星也无法到达预定轨道。
母乳已经满足不了半岁宝宝成长的需要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半岁之后,母乳所含热能、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已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所需,因此必须及时补充。仅以铁元素为例,即便半岁时每日母乳量达1000毫升,也只能提供铁供给量的1/8,只有靠添加蛋黄、肝泥、肉泥等补充。
婴儿营养不良往往会对脑细胞发育和智力带来严重影响,错过2岁前脑发育的关键年龄,提供再好的营养也无济于事,孩子的智力很难赶上同龄儿童。换乳期营养不良还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感染,加之患病后“忌口”的不良习惯,愈发加重营养不良,反反复复恶性循环最终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锻炼宝宝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婴儿出生时消化系统未臻成熟,只能适应乳类食品。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的胃容量逐步扩大,消化吸收功能不断完善,但要直接接受固体食物还是不可能的。其间必须有泥糊状食品作为过渡。因为直接进食固体食物不是发生喂养不足,就是出现喂养过度;不是腹泻就是便秘;不是发生营养不良,就是造成单纯肥胖。总之,喂养不当会造成营养失衡,并最终表现为体重偏离。
4~6个月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液体食物体积大,而婴儿的胃容量相对偏小,这个矛盾只有通过改变食物营养密度来解决。即增加营养密度,缩小体积。另外,孩子的胃肠功能、消化酶的活性均需要通过食物性状改变,如食物颗粒渐大,硬度渐增等来锻炼。有些孩子“胃弱”,吃的稍不合适,非吐即拉,要么就积食、便秘,这些都和从小胃肠道缺乏锻炼有关。
可以帮助宝宝的心理发展
换乳期以完全断母乳为终结。这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母乳是母亲与婴儿的中间物,孩子不可能永远靠它生存。断母乳在心理上可减少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也是精神断奶的开始。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学会父母外出时不哭,见到生人不躲……断掉母乳还是孩子建立自信心,为日后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的。因此,“断奶”的意义决不仅限于吃。
总之,换乳而不是断乳,使孩子从小得到良好的营养供应;从吃辅食到吃主食,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换乳期的时间
换乳期长达8~9个月。从宝宝4~6个月起至1岁3个月、1岁半甚至2岁才完全断掉母乳,完成向其他奶的转换以及完成从学吃泥糊状食品到会吃成人固体食物的过渡。
换乳期开始的关键年龄是4-6个月。具体选择哪一个月开始,可依据母亲是否急于上班,母乳是否充足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添加泥糊状食品的同时,有条件的母亲可将母乳喂至1岁3个月、1岁半,甚至2岁。换乳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间食物的性状、种类要遵循程序逐渐变化,一旦开始就要坚持添加,不可随大人的情绪今天加,明天停,搞乱了孩子进食的规律。
提示:突然断奶不可取
◎事先不作准备,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他会认为妈妈抛弃他,不要他了,情绪极不稳定,进而影响进食;
◎孩子没有适应其他食物的过程,也很容易生病。
换乳期食品的选择
婴儿刚进入换乳期,消化功能较弱,消化酶活性低,咀嚼能力尚待学习和锻炼,决定了他只能从学吃泥糊状食物开始。它是婴儿这一阶段的主要食品,并可逐步替代三顿奶成为孩子的正餐食品。泥糊状食品既包括工业制作的瓶装或盒状装(米粉)类,也包括家庭制作的食品。
工业化泥糊状食品
工业化泥糊状食品是婴儿理想的食品,它包括瓶装泥糊状食品,盒装的各种米粉,符合下列营养学原则:
①营养齐全,比例恰当。
②口感好,易消化,适于换乳期婴儿食用。
③不含激素、糖精、色素、防腐。
④不含盐和调味剂,不会加重婴儿肾脏负担,也不会造成孩子“口重”的不良饮食习惯,减少成人慢性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
⑤工艺先进,营养素保全好。
⑥强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米粉更是代表了主食强化这一先进的观念,将国际先进的做法引进儿童食品的制作中。
(配图2:工业化泥糊状食品)
家庭制作的泥糊状食品
家庭制作的泥糊状食品也需要制定喂养计划,并精心儿制作。科学的添加顺序为:
◎菜水、果汁◎菜泥、果泥、肉泥(鱼泥、肝泥等)◎菜末、肉末◎碎菜、碎肉等
◎米汤、稀粥、烂面◎稠粥、面条
(配图3:家庭制作的泥糊状食品)
提醒:1.从营养学角度来说,用传统的米糊糊、面粥断奶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2.不要把泥糊状食品(辅食)与成人食物(副食即菜)混为一谈。
在食物选择上既要考虑营养投入又要考虑营养结局。工业化食品和家庭制作食品合理搭配,互为补充是比较合理而经济的选择。
泥糊状食品添加原则
从一种到多种从少量到多量从细到粗从稀到稠少盐不甜忌油腻
一般初次只能从一种少量开始。少量仅为1~2茶匙,可分2~3次食入,连续3~5天孩子乐于接受且大便正常,才可逐渐加量或变换,增加品种。
一般刚添加时可先吃辅食后再吃奶,待孩子适应后,为了不影响他吃奶的兴趣,可先吃奶后吃辅食。
对于小于3岁的孩子,乳类仍为主要食品,即使孩子满周岁也仍应保持每天的饮奶量为500~600毫升(母乳+配方奶)。
在半岁左右逐渐让孩子熟悉配方奶的口味,并逐渐完成从母乳到配方奶的替换。1岁内配方奶优于鲜牛奶,它的成分更适合婴儿。提醒:不要过早添加碳水化合物类食品
4个月以内的婴儿淀粉酶分泌少,活性低。过早过多添加这类食物,未消化的食物会在肠道酵解产酸,刺激肠道以至于引起腹泻;淀粉类在体内代谢中演变为糖,会影响奶的摄取量;过多糖的积累,热卡过剩还会导致肥胖,这种虚胖的孩子体质较差、抵抗力低、易患病。
蛋黄的添加
开始添加的时间宝宝4~6个月时
制作要点
1.在煮鸡蛋时为把蛋黄煮老到最佳状态,应在开锅后再煮10分钟。
2.蛋黄可用少量的水或奶调制成糊状后用小勺喂食。
添加程序
开始添加的1~2周内,每日加1/4个蛋黄,最好分两次喂,然后才可加量至1/3,1/2,1个蛋黄
,这个过程大致需要1个月。
特别提示
将蛋黄研碎后加在一瓶奶中喂的方法并不适宜。学习用小勺吃东西,改变进食方式也是学吃的关键环节。
2.对过敏的孩子可等待肠道发育进一步完善,对异种蛋白的屏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后再添加,也就是说,过敏的孩子到7个月甚至1岁时再尝试喂蛋黄,到那时过敏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关于儿童营养的十个说法
如何让孩子吃得更科学更有营养?在你脑袋里,或许已经有了一些传统而且扎了根的“饮食哲学”。可它们也许并不完全正确。看一看,下面的10个说法,以及关于这10个说法的事实真相!
说法1、孩子需要吃红肉(牛羊肉)来预防贫血。
事实:孩子的年龄越小,出现铁缺乏的可能性越大。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2岁初学走路的孩子中,9%会出现铁缺乏。在3~5岁的孩子中,该比例降至3%,而6~11岁的孩子中,该比例为2%。初学走路的孩子完全可以从他们的饮食中获得大量的铁,这是个好消息。很多家庭是天生的素食者或者不吃牛羊肉。何况,肉比较硬,小孩也难以咀嚼。
红肉含有易吸收的铁,因此,孩子适当地吃一些是有好处的。但是,初学走路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吃强化谷类食品和面包、干果(如葡萄干)、菠菜、糖蜜、大豆、扁豆、鸡蛋、鱼以及家禽肉来满足身体对各种矿物质的需要。10岁以下的儿童每天至少应摄入10毫克的铁,这个数量很容易达到,一杯奶酪(含铁约8毫克)和两小袋葡萄干(含铁约2毫克)就行。
如果你无法确定孩子是否缺铁,可以咨询专业医生。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喂养史等情况,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说法2、孩子不吃蔬菜就得不到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事实: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却仍然很健康。原因是,他们喜欢吃水果。在孩子慢慢学习接受青菜、菠菜之类的绿色蔬菜过程中,水果是很好的营养替代品。
如果你的孩子不吃胡萝卜,为了补充可能会缺乏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你不妨给他吃一些杏或哈蜜瓜;草莓或橙子可以代替菠菜用来满足孩子对叶酸的需要。香蕉可以代替马铃薯作为钾的来源;柑桔类水果可以代替甘蓝满足维生素C的需求。
但是,不论如何,蔬菜和水果毕竟无法完全互相替代。蔬菜不仅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促进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所以,你一定要不断地为孩子提供蔬菜,让他接受并喜欢蔬菜。这一点非常重要。
说法3、乳制品会加重孩子的感冒。
事实:乳制品会增加黏液的产生或者使鼻腔分泌的黏液变稠,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孩子感冒时,鼻子和嗓子里黏液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产生。而乳制品只是粘在了嗓子眼里,让人感到有点不舒服。当孩子感冒时,可以继续给他提供牛奶或其他乳制品。如果他不喝牛奶,可给他别的液体,如白开水、果汁、稀粥或鸡汤,直到他感觉好些。即使孩子没有什么食欲,也要让他喝足够的水,以防止脱水,并能使黏液流出鼻腔。
说法4、为了预防肥胖,应该尽早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
事实:对于婴儿和刚学走路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和身体成长极其迅速,每天所需要热量(卡路里)40%是从脂肪中摄取的。发育中的大脑对脂肪酸及脂肪中的其他成分有着特殊的需求。
因此,大部分专家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要喝全脂牛奶,而不是脱脂牛奶。大一些的孩子仍然需要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必需脂肪酸,以利于皮肤健康正常成长、性激素的分泌以及维生素的吸收。但在2岁后,每天从脂肪中获取30%左右的热量(卡路里)就足够了。
此外,食物中的脂肪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因此,如果你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脂肪摄入量,他可能会通过吃更多的其他食物来加以补偿。
说法5、吃糖多会让孩子过度活跃。
事实:吃糖多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研究发现,吃了高糖饮食的实验室动物变得并不活跃。那么,这种不正确的说法从哪里来的呢?很可能是,当父母往往发现孩子吃了巧克力之类的糖果或喝汽水后变得异常活跃,而这两者都包含咖啡因。其实,咖啡因才是导致孩子活动过度的原因。
说法6、给小婴儿添加新食物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许多孩子都对某些食物过敏。
事实:食物过敏反应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普遍。事实上,真正食物过敏的孩子只有6~8%。荨麻疹、湿疹、呕吐、腹泻,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都属于食物过敏时出现的反应。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腰果和胡桃)、小麦、大豆、鱼和贝类,90%的过敏反应是由于添加这些食物而引起的。因此,添加这些食物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异常反应。如果怀疑孩子有过敏反应,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向儿科医生咨询,必要时医生会为孩子进行过敏原的测试。
说法7、牛奶是强壮骨骼是必需的营养食品。
事实: 是的,牛奶的确是最好的钙源之一。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喝牛奶,他同样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得足够的钙质供骨生长发育所需。这些食物包括:酸奶、奶酪、豆浆、甘蓝、豆腐、深色蔬菜以及添加钙的百分之百纯果汁(如橙汁)。
营养学会所推荐的儿童每日钙的摄入量
1~3岁:每天需要600-800毫克的钙
4~8岁: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的钙
9岁以上:每天需要1000毫克的钙
说法8、当孩子生病时,最好是感冒时多进食,发烧时饿着点。
事实:任何时候都不要强迫或限制孩子吃东西。生病时,孩子需要所有能得到营养的食物和液体,这样,才能保证他有力量与病菌作战。但如果他不想吃或没吃完饭,你也不必太担心。孩子生病时,应当允许他吃想吃的东西,饿了就吃,不饿也没有必要非让他吃。别忘了,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比如稀粥、汤、果汁、牛奶等,以防止脱水。
说法9、果汁是健康的解渴饮料。
事实:100%的纯果汁肯定比汽水更有营养,但它并不是孩子渴时要喝的最佳的饮料。相反,你必须要限制孩子的果汁摄入量。否则,喝太多果汁会降低孩子对营养更丰富的食物的食欲,并可能取代牛奶而成为唯一一种他想喝的饮料。此外,由于果汁含糖多,过量饮用可能会损坏孩子的牙齿或者引起胃部不适。
营养学家建议:初学走路的孩子,每天将其饮用的果汁限制在100毫升。更大一些的孩子,每天的果汁消耗量也不应超过200毫升。另外,不要把果汁当作解渴的饮料,当孩子感觉渴时,白开水是最佳的选择。
说法10、白面包没有营养。
事实:用全麦面粉制作的面包当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全麦面包中的纤维素含量丰富,可预防便秘、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面包就毫无营养。白面包中常常富含铁和烟酸、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吃全麦面包,让他吃白面包也无妨。至于纤维素,他还可以从其他食物中获取比如水果、蔬菜等。
谭 潭(指导专家/刘纪平)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