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里有个“小大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1-10 15:29:05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来了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他自诉是一个做事做人追求完美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因为是男孩,所以父亲更认为“养不教,父之过”。从3岁起,就要求孩子每天6时前起床,跟着父亲做各种体育活动。在生活起居、学习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严格明确的标准。严格的训练,培养了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孩子。亲戚、邻居、老师都夸这孩子特别懂事,像个“小大人”。
这位父亲也为自己培养儿子的成果感到自豪。然而,最近有件事引起了父亲的担心。父亲发现:这孩子面对大人们的表扬并不开心,有时独自发呆,好像大人似的有心事;还有好几次,甚至发现孩子躲在自己房间偷偷哭泣。父亲询问孩子怎么啦?孩子马上会换上一副笑脸,说没什么呀。休 闲 居 编 辑
从这位父亲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教下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然而,过分追求做一个“乖孩子”的代价,常常是这个孩子必须压抑甚至牺牲自我的需求。
4至6岁正是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时期,这时期的孩子不再像3岁前那样唯父母之命是从,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变得调皮捣蛋,不再听话了。这个阶段,从心理发展上来说,孩子要完成与父母的依恋分离。一方面,他要继续依赖父母,不愿失去父母的爱护;另一方面,他又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自行其是。这是一个心理矛盾的时期,孩子常常会无所适从。
这个6岁的男孩,也在这个矛盾中挣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有了反抗父亲的冲动。然而,长期以来父亲的教育,及大人们对他的夸奖,又让他形成了另一种观念:“好孩子”是听大人话的孩子,他必须控制自我的需求。于是,在大人面前,他继续扮演“乖孩子”的角色,内心却不再快乐,甚至压抑、焦虑。
对男孩的父亲来说,这时需要理解孩子的困惑,改变以往的管教方式,接纳甚至鼓励孩子的“反叛”,同时温和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孩子走出这个困惑,就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自我控制过强的儿童容易焦虑、抑郁、不合群;而到了青春期,这样的孩子常常反叛更厉害,有一部分还会成为问题少年。
我们的家长,要尽量避免过于严格、不近人情的管教,特别关注所谓的“乖孩子”,满足他们心里真实的需求,关心他们心灵的成长,给予他们内心真正的快乐。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