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近日印发《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2-03 22:26:20
为了解我国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近日印发《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 》。
登革热临床表现有突然发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天出现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多器官大量出血;肝肿大;伴有休克等。《方案》要求开展全国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的监测。在5省设置16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人间疫情和媒介伊蚊监测,包括广东广州市海珠区、汕头市金平区、中山市、湛江徐闻县,福建福州市台江区、福州市连江县、泉州市石狮市,云南红河州河口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德宏州陇川县,广西北海市市辖区、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市辖区,海南儋州市、陵水县、临高县。《方案》还包括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疑似登革热病例送检表(临床)9个附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IgM捕捉ELISA法(MacELISA)检测登革热IgM抗体、C 6/36(或BHK21)细胞分离登革热病毒、乳鼠分离登革热病毒、免疫荧光法检测DV抗原、RT-PCR检测DV基因及分型7个附件。
登革热是由1-4型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均有本病发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世界每年发生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超过1亿人,并有50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大约25000人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将其定为乙类传染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国广东、福建时有发生,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年和2004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