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的孩子更需心理关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8-17 23:33:41
小李高考前就读于某重点中学的文科班,平时在班里成绩一直在前10名以内,本以为考个重点大学不成问题。可谁知在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考了488分,离第三批本科分数线还差10分。在得知分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李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茶饭不思。亲戚、朋友和老师来劝,也无济于事。一个月过去了,小李依然神情恍惚,无精打采。看着小李日益消瘦的身躯和脸庞,父母的心都快碎了。
类似于小李因为高考发挥严重失常,以及因为志愿填报失误等各种原因而落榜,或者未能考上自己憧憬的大学的孩子每年都有,而且总量相当惊人。因此,高度重视高考失利孩子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努力避免出现一些不良后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失利后的种种表现
抑郁 绝大多数高考失利者都会感到痛苦悲哀、心灰意冷,有的人甚至对未来感到绝望,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其症状具体表现为垂头丧气,对任何事物都没兴趣,同时,睡眠也会出现问题:入睡困难、睡不稳,最明显的特征是早醒,一般早醒1个小时以上。
焦虑 高考失利者所表现出的大多为急性焦虑反应。一些考生对成绩做了过高的估计,对失利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在得知落榜的消息后惊恐万分,感到大难临头、心烦意乱、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轻微的手抖,身体会出现莫名其妙的不舒服,如肚子疼等。
强迫 一些学生会因高考失利而患上强迫症,如反反复复洗手,明知道洗干净了,还要洗。又比如总是检查门关好没有,抽屉锁好了没有,明知道过度的担心没必要,可是却控制不住要去做。
沮丧 一些失利的孩子往往会情绪较低、悔恨交加,觉得愧对考前父母的百般关心和老师的殷切期望,整日蒙头大睡或不喜欢出门,尽量避免与亲朋好友接触等。
嫉妒 有些自我意识过强、性格有缺陷、自我评价过高的人,看到同学金榜题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嫉妒心理,有的甚至还会出现破坏性的言行。
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首先,大部分考生考前都不会有落榜的心理准备,而只有考好的憧憬和信心,这样,当最终结果不如意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落差。尤其看到那些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人反而考得比自己好时,更觉得沮丧、懊恼。
其次,考生对自身实力评估不足、定位不准,以至在填报志愿时,不能从不同视角来评估自己的实力,因此也不可能在高考坐标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在参数少、范围小的情况下给自己以错误的定位,从而造成“高分落榜”。
第三,一些考生平时学习认真、成绩较好,家长对其高考的期望值较高,一旦失利,孩子精神上往往会受到分外沉重的打击。
医治“心病”的方法
客观地说,要想彻底医治孩子高考后出现的种种“心病”,需要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公众成材观的转变等“合力”的共同作用。但上述许多方面,又不是能够在短时间里改变的,因此,我们眼下只能是针对考生与家长来探讨这一个问题。大致的减少、减轻“心病”的方法如下:
全面客观地看待高考失利的原因 对于考生来说,都应当在考后好好反省,全面分析高考胜败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同时,还要懂得,高考虽是一场搏斗,但它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高考的竞技场上,既有成功者,也一定有失败者。千万不能凭一次成败论英雄。
父母及亲属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般说来,高考失利后,孩子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感,情绪会变得非常低落。在这种情形下,假如我们不能对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给予他们必要的安慰,反而挖苦、讽刺责怪他们的话,那么,孩子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或者产生轻生念头。
引导孩子认识高考并非人生竞争的全部 不少考生受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影响,把考场上的竞争看做人生竞争的全部,认为落榜就是自己素质低、没本事,就意味着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会有什么建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认识事实上是十分错误的。高考考查的只是人的部分能力和素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更不能以一次失利来推论自己将一事无成。事实上,即便是落榜,我们依然可以有许多路可以选择,而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只是人生众多成长和发展道路中的一条。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观念,把落榜当做对自己的一次考验。
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调节情绪 越注意就会越强化不良感受,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与亲朋好友一起去郊游,或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总之,找一些最喜欢的事情去做,就会忘记忧愁和烦恼。
笔者最后要说的是,“一卷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高考的成败,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失败也会成为“成功之母”。考取大学不过是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成功的途径之一,而非惟一途径,更不是目的。如果从我们的老师到家长,再到我们的考生都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即便是高考失利,我们也能以平常心对待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