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1 19:32:0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呕吐,头痛项强,皮肤淤点淤斑,昏迷惊厥为主症。发病急、变化快是流脑的特征。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小儿和青少年患病为主。病情较轻且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差,发病急暴,病情严重者(如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广泛淤斑等),预后不良,或可造成后遗症。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与风沮,春温相近,因传染性强,故也属温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3日。休 闲 居 编辑
1.上呼吸道感染期;韧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流涕等。此期与其他病原菌引起者不易鉴别,多数患者感染即中止于此期,而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和脑膜炎。
2.败血症期:高热恶寒、头痛呕吐,神志淡漠,面色呆滞。70%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后即可出现皮下出血点和淤斑,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并可形成大疱和坏死。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正常,淤斑涂片可找见脑膜炎双球菌。
3.脑膜炎期:本期症状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也可稍晚出现。高热,淤魔,头痛剧烈,幼小儿童可表现为突然惊叫不安,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谵语,嗜睡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巴氏征、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培养及涂片多为阳性。
4.临床分型
(1)普通型:此型多见,约占流脑发病者的90%。除少数病例于起病前数小时或1-2日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外,大多起病较急,突然高热,体温多在4013以上,伴恶寒或寒战,随即出现反复呕吐、头痛、烦躁,皮肤淤点或疯淤斑,进而出现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
(2)暴发型
①休克型: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起病即有高热、呕吐、惊厥,并在短期内出现全身广泛性淤点淤魔,迅速融合扩大,多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发花,手足发凉,脉搏细数,神志尚清或嗜睡,血压正常或稍低。晚期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神志昏迷。脑膜刺激征多阴性,脑脊液也无显著异常,但淤斑涂片及血培养多阳性。
②脑型: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壮年。除高热,皮肤淤点外,头痛剧烈,极度烦躁或尖叫,频繁剧烈呕吐,反复抽搐或持续不解,四肢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模糊并迅即昏边,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上升。发生脑疝后,肌张力下降,全身松弛,深度昏迷,呼吸微弱不规则,眼球固定,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最后瞳孔散大而呼吸停止。
[诊断]
1.发病于冬春季节,可有流脑接触史,或未曾接种流脑疫苗。
2.突然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出现淤点淤斑,惊厥,昏迷及脑膜刺激征等。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外观混浊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在1000x10矿几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及氯化物降低。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涂片常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或恢复而不留后遗症。若年龄小,抵抗力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免疫血清学检查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普通型首选磺胺嘧啶(sD)或复方新诺明(SMZ+TMP),或青霉素,重症及暴发型可选氨苄青霉素或氯霉素。
(2)对休克、脑水肿等,应及时进行抗休克、降颅压及激素治疗。
2.中医药治疗
(1)急性期
①卫气同病: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葱白3根、淡豆豉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桔梗6克、竹叶10克、生甘草3克。
②气营两燔:壮烈烦躁,头痛如劈,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口渴唇干,或神
昏澹浯,四肢抽搐,斑疹色红,尿黄而少,大便干结,舌红而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泄热解毒,清气凉营。
方药:生石膏(先煎)30克、黄连3克、黄芩1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竹叶10克、芦根30克、龙胆草10克、紫草10克、鲜竹沥10克。
中成药:紫雪丹。
③热陷营血:壮烈不退,肌肤灼热,神识昏迷,躁扰谵语,抽搐频频,角弓反张,皮肤大片淤斑,色紫暗,或鼻衄吐血,唇燥口干,舌绛苔少,脉数而弦细。
治法: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方药:生地10克、玄参10克、水牛角(先煎)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青黛10克、紫草10克、山栀10克、生蒲黄10克、仙鹤草10克、白茅根3D克、生大黄I克。
④内闭心肝:起病急暴,高热烦躁,剧烈头痛,谵妄神昏,频繁抽搐,持续不止,肢体强硬挛急,牙关紧闭,喉间痰鸣,两目窜视,手足厥冷,舌虹绛、苔黄而燥,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羚羊角粉(冲服)3克、钩藤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山栀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茯神10克、龙胆草10克、赤芍10克。
中成药:可静点清开灵注射液,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⑤阳气暴脱:高热突然下降,或体温不升,全身冷汗,面色苍白肯灰,四肢厥冷,神志模糊或昏迷不醒,呼吸傲弱不匀,全身大片淤斑,迅速融合扩大,唇甲青紫,舌绛或暗红、苔灰褐,脉微细欲绝。
治法:养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煎汤另兑)10克、炙附子(先煎)10克、龙骨(先煎)20克、牡蛎(先煎)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灸甘草10克。
中成药:可静点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⑥气阴两虚:热势已退或留有低热,或夜热早凉,神倦气弱,肌肉疼痛,甚则肢体筋脉拘急,心烦易怒,口干津少,尿黄便干,舌红绛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佐以清热。
力药:西洋参(煎汤另兑)30克、麦冬1.O克、五味于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龟板(先煎)20克、黄柏10克、秦艽10克、甘草6克、乌梅10克、赤白芍(各)10克、木瓜10克、忍冬藤10克、丹参15克。
(2)后遗症期
①阴虚风动:偏瘫拘急,无力,皮肤干燥,或有低热,或角弓反张,或失语失音,目睛直视,舌謇而缩,或吐弄舌,舌绛少津、舌苔光剥,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阴养血,柔筋熄风。
方药: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阿胶(烊化)10克、龟板(先煎)20克、
牡蛎(先煎)20克、鳖甲(先煎)20克、五味子10克、鸡子黄2枚、丹参11克、钩藤10
克、火麻仁10克。
中成药:可予生脉注射液静点。
②风痰阻络:喉中痰鸣,舌謇失语,肢体不利或偏瘫,或神识失清,舌苔厚
腻,脉濡。
治法:搜风通络,化痰开窍。
方药:胆南星10克、枳实10克、陈皮lO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乌梢蛇1条、蜈蚣3克、全蝎6克、甘草6克。
中成药:抱龙丸。
③气血虚弱:半身不遂,面色少华,四肢不沮,舌淡有淤斑,脉细涩。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炙黄芪20克、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IO克、桑枝10克、木瓜10克、丹参15克。
(预防与调养)
1.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冬春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
3.按时接种流脑疫苗。
4.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并做好消毒工作。
5.密切观察病人体温、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
6.昏迷病人勤翻身,拍背,吸痰。
7.保持居室安静,空气流通,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8.后遗症期注意肢体的康复锻炼,失语、痴呆者应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