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心理师职业尚属空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09-06 05:46:07
“超过50%的生理疾病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仅10%能被临床医师识别,得到正确治疗的更少。”在昨天第1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市心理专家亮出的数据令人一惊。
藏在临床病人心底的“结”,该由谁来解?某三级大医院负责人透露,由于无法忍受病痛折磨,医院每年总有几名患者选择自尽,有过轻生念头的也不在少数。在肿瘤、骨科、老年病等慢性病科室内,几乎每名患者均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且难以自拔。面对病人的这种心理现象,绝大多数临床医师爱莫能助。市六医院骨科医生唐剑飞说,本科虽学过心理医学,但具体如何操作并不明了。有时想要宽慰患者,又怕对病情说得过于轻描淡写,而对长期治疗产生负面影响。
沪上少数意识较强的医疗机构内,已为患者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可效果远不如预期的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年多前开出“心灵小屋”,却门可罗雀。“50元一小时的门诊,价格有点贵”、“犯心病,还需要特意看一次吗”、“接受治疗心情已经够差的了,更别提再多出一种病来……”专家剖析认为,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有限,是心理咨询门诊“供过于求”的根本症结。
部分精神科医生、临床医师建议,应对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进行心理干预的专业知识培训,从而使患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抵触情绪,也可间接提高市民对心理疾病领域的知晓率。事实上,这种做法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已相当普及。
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谢斌表示,关键是要填补医疗领域“临床心理师”的空白。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师”人数甚至多于临床医师,而该专业在我国才刚起步。他认为,可先对临床医师进行普及型专业教育,掌握心理疾病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培训一批具资质的“临床心理师”,实现为病人祛除心病的目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