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获得理想的职业?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10-11 20:50:00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这对于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求职择业并非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与被选择的简单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纸推荐书和靠一些面试技巧所能完全左右的。因此,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进而被社会承认,被用人单位所接纳,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自己几年来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心得和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就业政策,把握就业形势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四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 ”变成了“长线 ”,比如经济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在1994、1995年入学的时候是热门专业,录取分数也相当高,而等到这批学生毕业时,这些专业却冷了下来,社会需要量也相对减少,给就业造成了困难。还有些专业,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大学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每一位毕业生都要把握好机遇,争取迈好这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面临的就业形势。
就总体而言,近几年来,工科类大部分专业仍供不应求,比如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需求量仍较大,而文科类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法,甚至前几年非常热门的国际金融、企业管理等专业需求量较少。加之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压缩编制,下岗人员日益增多,而高校的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从而使得就业形势更加紧张。因此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位于不败,并获得理想的职业。
三、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象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毕业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择业中的良好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已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4、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四、择业基本技能的准备
决定择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大学生要想选择理想的职业,并有所作为,就必须在一入学时就自觉地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要求。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才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成材的基础,也是建立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实践能力
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毕业,虽然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类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知识不能和适应能力完全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应争取更多地培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上各类职业岗位对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创造能力。创造力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应具有的能力。只有那些思维敏锐、能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面前充分地发挥其创造才能,以新颖的创造去解决问题的人,才称得上创造性人才。创造能力是现在高校对大学生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2、社交能力。所谓社交能力就是指与他人传递思想感情与信息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培训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通过交往,可以使自己的设想和创造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认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提高社交能力的基本途径。
3、实际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是很难胜任的。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应该多看、多想、多练。看的多,接触的多,才能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技巧和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机构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现代科学技术已经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协作趋势日益加强,这就有一个组织协调的问题。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项工作、一个单位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
(三)增强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适应能力就是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调节的能力。现在社会复杂多变,要适应这种情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度,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具体工作岗位以后,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需要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行为方式,尽快地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
(四)做好特殊技能的准备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的挑选上也和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对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格外青睐。许多大学生在一入学时,就着重加强了这些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已取得了国家外语考试等级证书。这对毕业生择业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拥有这些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也成为当今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有利条件之一。
求职择业的过程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拥有真才实学,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转载自“四川在线”)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