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重组医药公司现状扫描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6 17:23:30
深沪市场近两年重组热点的演变: 近两年来投资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超过120家,总投资额数百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跨行业投资,医药类上市公司已经由2000年初的56家猛增到80多家的规模,而重组类医药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明显好于传统意义上的制药业上市公司。 由于预期2003年开始逐步开放医药分销市场,以及我国原料药行业国际地位的提高,市场对于医药商业与原料药行业的关注程度比较前几年明显提高,而国内这两个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间竞争也最为激烈,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有进一步整合的要求:医药商业方面,一方面OTC药品零售为代表的连锁药店扩张为行业提供了又一个投资热点,另一方面,来自政策方面的负面影响逐渐得到修正:去年开始逐渐深化的医疗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是为了提高国民的健康需求与生存质量,但是由于药品采购招标为代表的药价大幅下调对医药商业负面作用较大,部分政策变动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对医药商业板块产生较大的影响,注意到近期上海医药、广州药业、南京医药等商业股走势明显抗跌,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2003年逐步开放医药分销市场与外资并购的良好预期。目前阶段对医药商业的投资要点在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批发业务与医药连锁店为代表的终端市场,可以关注上海医药、广州药业、商业网点(第一医药)等龙头企业的并购动向。我国的化学原料药产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目前正处在通过企业重组,加速产业整合与升级换代,使得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相对于国际10大药厂如火如荼的重组并购来说,我国的大型企业经营方式过为保守,尤其是去年以来,华润集团对东北药、华源集团对哈药集团的重组计划大多遇到搁浅,但是应注意到这些原料药公司的重组进程仍然没有停止,例如鲁抗医药母公司计划与外资重组一经报纸披露,股价异动表现明显。 预计市场加速的优胜劣汰将能够生存下来的少数企业能够在近几年迅速壮大,在部分品种上成为世界主要供应商、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投入、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目标可能并不遥远,这也与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医药行业“十五”规划相吻合(规划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制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左右,其主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原料药产业的并购热点在于能否成为跨国药厂部分产业链的供应商,作为转移生产(比较优势)、环保与全球战略的一环发展壮大,第一阶段的外资并购意向有鲁抗医药母公司的股权转让意向、华源制药VC项目与瑞士罗氏的合资意向、东北药与德国巴斯夫的项目合作,产品线方面,还可关注头孢类中间体的供应商青岛东方,青霉素与半合成抗生素供应商华北制药等;在地域上,由于浙江原料药制造业水平的大幅提高,省内拟上市的医药公司有40家之多,由于新股发行额度限制,其中部分只能通过重组方式完成上市,横店集团对青岛东方的重组虽然在二级市场上反应不强烈,但可以看成是大规模重组的一个预演,预计围绕着浙江的优势医药品种与优势企业,将有更多的并购发生。总体上看,由于跨行业重组难度加大,预计医药行业的重组未来两年将以行业内部重组为主线,国内医药企业中,三九集团、太极集团、复星集团、云南红塔、华源集团等都走在资产重组的前列,已经分别直间接控制了3-5家医药上市公司,哈药集团、双鹤药业等企业的资本扩张由于所涉及关联交易较多,近期有所放缓。 本文对于14家重组类医药公司主营业务变化、毛利润水平与中报盈利预期提供了初步的分析。 深圳市场由于近两年未发新股,产业层面重组要求高,表面上看,7家重组类公司重组后利润率增加明显,但相对于上海市场,这七家公司置入的资产整体水平稍低,同时二级市场被高估的比例较高,除资产质量较好的青岛东方与长春高新中线可以谨慎乐观外,深圳市场重组医药板块整体上中期走势仍然看淡;上海市场5家重组医药公司除东盛科技外,利润率普遍偏低,原因是化工原料药与商业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与中药比例较低,但是同时五家公司置入的资产质量并不低,而且在各自领域大多具有较强的业绩支撑,个股与板块方面均有一定投资机会,短线可关注东盛科技、商业网点;中线可关注上实联合的走势对整个板块的影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