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及未来趋势(上)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12 20:34:46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12日电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与行业景
气预测课题组近日完成了“2002年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及未来趋势”报告。
报告全文如下:
21世纪初期,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
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使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的特征更加明显,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众多地区竞相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
产业。本报告以国际医药产业近两年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重点,提供国内医
药产业发展的总体背景。同时,提出国内医药产业2002年包括发展格局、政
策导向及运行特点的综合性报告。
(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1、加入WTO带来的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
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
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
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
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
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
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会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
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
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
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
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
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
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
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
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
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
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
业整体水平。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
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
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
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
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
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
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
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
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
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
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
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
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
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
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
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
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
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
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
,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
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
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
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
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
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
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
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
份额约为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
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
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
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
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
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
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
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
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
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
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三位的
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
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
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
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
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
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
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十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
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
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
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
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
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
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
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
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
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
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
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
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
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
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2180
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
注: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
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
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
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
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
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
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
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
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
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
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
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
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
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
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
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
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
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
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
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
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
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
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
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
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
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
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
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
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
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
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
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
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
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
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
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
药生产中心。(未完待续)
休 闲 居 编 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