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共情能力——请教心理咨询专家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4-16 18:58:53
>>>>>>>>提问男,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父亲老来得子.小时候由于正处于文革期间,家境败落但对父亲他仍十分宠爱,从小只有别人让着他的份,现年36岁,自己经营公司5年,第三年的时候公司破产,之后转行重新白手起家.个人情商方面,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很强,但共情能力较差,无法体察他人的各种诸如哀伤、难过、愤怒等感受,认为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反应,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能力也不高.总是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只会用“不高兴”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另对于事物的看法很不容易扭转。
想请教一下各位资深人士,如何能够帮助他提高共情能力?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
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是为他而发光,星星是为他而闪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环境中他人的关系,开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
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因此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都上大学了,却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这种状况中,还怎么谈得上利他?
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摆脱自我中心,学习关注周围的人。
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
我曾经非常注意地观察过在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我发现那不像很多老年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我认为就青年人而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人需要的敏感。
我观察到一些很善良的青年人因为缺乏对人的敏感而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提供援手的场景中无动于衷。
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观,也不乏善良,他们缺的只是对人需要的敏感和具体的共情与利他习惯。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迅速察觉别人的需要。
步骤三: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而难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我们还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我们对人情绪的敏感,以此增强我们对他人的共情。
为了提高大家对情绪的敏感度,我们先就情绪描述语作了词汇替换练习。中国传统中一向强调自我克制,因此,中国人不太善于描述自己的情感,所以,从积累相关词汇入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我们分别就以下词做了替换练习,它们是:
“高兴”;“烦恼”;“忧伤”;“焦急”。
例如:烦恼的替换词包括:烦躁、烦闷、郁闷等等。
从情绪描述词汇的扩大入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情绪的敏感度的,它还能增强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和描述并表达情绪的能力。
步骤四: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人际之间的交流交往,既通过言语也通过非言语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
所以,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在倾听中还需要养成观察非言语行为的习惯,学习把非言语信息当作为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