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通退出是明智选择华源重组依靠市场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08 01:36:46
近日,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众多媒体报道,国资委已决定诚通退出华源重组,考虑改由华润全面重组华源。这无疑进一步体现了中央企业重组遵循市场化产业整合规律的路径。
央企特别是小型央企的重组是大势所趋,但不可以“萝卜快了不洗泥”,更不可以搞计划经济式的“拉郎配”。如何推进央企的改革重组进程,提升其竞争能力,提高其经营效率,并最终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尽管为数众多的央企同属于国有企业,但他们的资产质量、“历史包袱”等差异极大。有的央企资产高达1万亿元以上,如国家电网公司,也有的资产仅几千万元。国资委决意组建资产经营公司,目标是那些在重组大势中难以“找到婆家”的央企,最终目的是推进央企重组和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
国资委曾发文批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诚通集团等进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将央企或整体上市后的非主业上市资产、非主业资产、不良资产以及所属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托管、无偿划转、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移交给央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诚通重组华源就是这一试点的产物。尽管市场化并购的历史上,不乏“小鱼吃大鱼”的案例,但这需要有发达而成熟的金融与融资环境、金融创新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作为特定的市场化条件和杠杆效应机制,作为政府主导的这种计划经济式的做法,存在一个是否符合市场化的准则和产业购并整合规律的问题。
尽管国务院国资委已先后在2005年8月和10月,将近35亿元的央企不良资产,以托管的形式,划拨给诚通集团经营,这也让诚通集团的总资产,从80亿元迅速增大到100亿元。但100亿元的诚通相对于总资产约600亿元的华源集团来说,还是相形见绌。别说国家开发银行迟迟未批准贷款人民币50亿元给诚通集团用于收购华源,就是批准了也未必就能够促成这次收购。更何况诚通集团的重组资金主要靠贷款,如何偿还本金,也是个大问题,因为其自身无法产生这么大的现金流。此次诚通的退出,是明智的选择,对国资委和华源等相关方,都具有正面意义。
这次方案的改变,也是国资委行政主导与华源集团市场化挺进“赛跑”的结果。最终体现了市场化的力量和产业整合规律的作用。从2005年9月启动重组以来,华源重组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可谓一波三折。最终确定以华润集团作为其最主要的意向单位。显然,无论是规模,产业关联度及运营的经验来看,华润与华源最终走到一起是遵循市场化产业整合“自由恋爱”的结果。
此前,诚通集团是原物资部下属的仓储物流公司,后来诚通集团主业虽被国资委确定为资产经营管理、综合物流服务和生产资料贸易,但毕竟与华源的医药和纺织产业相去甚远。诚通集团缺少产业背景,重组华源没有互补性。而从产业结构来看,华润旗下拥有医药和纺织业务,和华源之间的业务有天然的互通平台;而在资本重组上,华润的经验也很丰富,其总部在香港,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在融资、整合和后续发展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如果此次顺利重组华源,华润医药产业将获得新平台。国资委将考虑把新的华源集团,打造成为央企医药产业的重组平台。
因此,不管近期推出的方案具体内容怎样,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都将是一个积极遵循市场化产业整合规律的多赢方案。然而需要提醒的是:看上去很美,具有天作之合“俊男靓女”式的强强联合,其购并后整合的难度最高。华润重组华源即属于这类市场化产业整合,能否真正产生理想的购并协同效应尚待观察。要时刻铭记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的感慨:“大多数企业是撑死的而不是饿死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