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市场化”接盘华源诚通失意退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3-30 11:37:51
2月10日下午,本报从权威渠道获悉,国资委对华源重组一事敲定了最新方案:由华润集团出面,全面重组华源集团。
据权威人士透露,2月10日,国资委召集了各方高层,专门召开了华源重组事宜的会议,并做出决定:诚通集团退出华源重组,改由央企序列中的华润集团全面重组华源集团,下周进入具体操作阶段。人事方面暂不讨论。
几个方面的相关高层人士均向记者证实了上述决定,并且表示,如果重组效果显著的话,国资委将考虑把新的华源集团,打造成为央企医药产业的重组平台。
“下一步极有可能的是,中国医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研究院等央企医药资产,都整合到这个平台上来,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上述权威人士进一步表示。
另据记者求证,摩根士丹利下属的风险投资机构鼎辉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收购了华源集团第三大股东香港金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8.368%的股份。
“不排除在重组过程中,还会继续和私募基金保持接触和洽谈。”一位华源集团高层向记者表示。
国资委的最后通牒
从2005年9月启动重组以来,华源重组已经持续了5个多月,可谓一波三折。
5个多月中,不断曝出各种可能的重组方案,先后涉及其中的公司包括央企序列中的诚通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华润集团以及海外私募资金,甚至还有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经过第一轮的博弈,2005年11月初,国资委曾和华源以及诚通集团达成协议,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中国诚通集团出面重组华源集团。
“一方面,诚通重组工作推进缓慢,国资委非常不满;而华源方面,则始终没有把诚通作为唯一的重组伙伴,而一直在和其他的几方进行洽谈。其中最主要的意向单位就是华润集团。”上述消息人士告诉记者。
实际上,诚通获得重组资格之后也是全力以赴,将此次重组作为公司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步来对待。
但这家原物资部下属的仓储物流公司,总资产只有几十亿元,在央企序列里属于规模小、主业弱之列。在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大幕即将拉开之际,诚通立即调转方向,调整主业。
在2005年10月国资委公布的第三批央企主业发展名单中,诚通集团主业被确定为资产经营管理、综合物流服务和生产资料贸易,并获得了国资委授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的资格。国资委也先后在2005年8月份和10月份,将近35亿元的央企不良资产,以托管的形式,划拨给诚通集团经营,这也让诚通集团的总资产,从80亿元增大到100亿元。
但100亿元的诚通相对于总资产约600亿元的华源集团来说,还是相形见绌。
诚通显然深知此次重组挑战之巨。重组初始,诚通聘请北京岳华会计师事务所为独立审计机构,组成了一个200多人的专业审计队伍,对华源集团以及旗下子公司系进行深度审查,为重组摸底。同时,诚通亦四处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寻求专业力量支持,并上下鼓舞士气,力求完成重组。
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了:原本设想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迟迟未能获得批准。于是,情势急转直下,重组成了无米之炊。
在此情况下,诚通不得不开始四处筹资。例如,诚通曾一度和中国光彩协会,考虑共同出资,成立诚通国际有限公司来专事资产经营管理,并希望将民营资本纳入,以解决重组所需的资金缺口。
但最终的结局表明,诚通的种种努力并未如愿。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在春节前,国资委已经给诚通下过最后通牒:如果春节过后还拿不出有效方案、还不能将重组落实的话,只能退出。
在诚通董事长马正武和总经理洪水坤致员工2006年的春节贺信中,开头就这样写道:“2006年的新春似乎来得比往年都快……我们工作很辛劳,甚至很艰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共同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彼此鼓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相互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团结拼搏”。
华润“市场化”接盘
不同于诚通的失意,2006年春节,华润集团赢得了一场开门红。
“国务院国资委会将所持有的华源集团的股权,转给华润集团。”消息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华源集团公司的相关股本信息,华源集团总注册资本为90669.6万元,共有21家股东出资单位。其中,国务院国资委以9516.75万元,占实收资本9.14%,为第一大股东。
至于这部分股权转让的方式和价格,目前尚未透露出任何细节。尽管对于国资委来说,这种转移只是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的“内部游戏”而已,但有关权威人士表示,国资委和华润之间的交易,还是要“按市场原则来进行”。
有关人士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华润旗下拥有医药和纺织业务,和华源之间的业务有天然的互通平台;而在资本重组上,华润的经验也很丰富,其总部在香港,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在融资、整合和后续发展方面,具有有利条件。
华润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联和行,发展到今天,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000亿港元。从2000年左右开始,华润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开始转型:用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使华润资产规模达到1100亿港币,营收达到700亿-800亿元。2006年,正是这个发展战略的收官之年。
在过去的5年中,华润大举在电力、医药、化工、纺织、水泥、零售、消费品等行业频频并购重组,目标是要将每个产业都做大,成为所涉及的行业的领导者。
但在国资委的主业名单中,华润的发展主业被确定为“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以及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并没有医药行业。
但是,医药行业实际上也一直是华润集团发展的重要产业。华润旗下的上市公司华润励致(1193.HK)、华润创业(0291.HK)以及华润生化股份公司,先后在国内展开一系列的兼并收购动作,包括东北制药集团、山东鲁抗、和平大药房、云药集团、上药、东阿阿胶等医药生产和销售公司都与其有资本关联。华润此举,显然是希望在医药产业方面有所作为。如果此次顺利重组华源,华润医药产业将获得新平台。
央企医药产业大平台现身?
重组之后的华源,将会如何?
此次国资委的说法,显然为新华源画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华源不仅将存活,而且有望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央企重组医药产业的平台。
在10.6万亿的央企总资产中,医药产业所占的比重极小;在现有的央企序列中,对医药产业有投资的央企,包括中国医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医药研究院和通用技术集团公司,除了国药集团之外,其他企业的规模和经营都“不算太大”,都将可能成为国资委新的产业重组计划中的对象。
“之前参与重组的几家也很明白,拿下了华源,就意味着在央企医药产业中占有更大的盘子和主导地位。”有关人士认为。
此次获得重组华源的资格,对华润来说也是非常重大的机遇。此前,一位华润高层在解读华润的医药战略时表示,华润计划从2002年始,通过收购一家中型企业,在两年时间内打造成医药业核心队伍;在5年内(也就是截至2006年)完成一个大型医药集团的基本框架,包括生产基地建设、研发队伍组建及销售网络的健全;在2011年拥有领先的市场份额。而获得华源,将会重写这个计划。 (记者 段晓燕/21世纪经济报道)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