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瘀中药可提高PU愈合质量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04 06:25:14
河北省中医院日前完成的一项河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显示,健脾化瘀中药可能是通过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介导来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抑制胃酸,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从而提高消化性溃疡(PU)愈合质量,发挥抗溃疡作用。
据科研人员介绍,他们采用乙酸注射至大鼠胃浆膜下形成胃溃疡模型,然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灌服生理盐水、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雷尼替丁组灌服雷尼替丁、中药组灌服健脾化瘀中药(党参30克、沙参30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20克、茯苓12克、白术9克、柴胡12克、黄芩9克、黄连6克、枳实12克、丹参20克、蒲公英20克、元胡12克、三七粉3克、炙甘草9克)。用HE染色法对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黏膜进行定量观察,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血清及胃黏膜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
研究人员发现,中药组胃黏膜肌层缺损宽度小于模型组及雷尼替丁组(P<0.05或P<0.01);雷尼替丁组胃黏膜肌层缺损宽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大鼠再生胃黏膜厚度大于模型组及雷尼替丁组(P<0.05或P<0.01)。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EGF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雷尼替丁组、中药组胃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尼替丁组、中药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雷尼替丁组与中药组比较,EG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大鼠血清EGF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和中药组血清EGF均增高(P<0.05或P<0.05),且中药组高于模型组(P<0.05);与雷尼替丁组比较,中药组虽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大鼠胃黏膜EGFR表达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胃黏膜EGFR表达分布在胃腺颈部、基底部,以弱阳性为主,定位于胃黏膜的壁细胞、颈黏液细胞的胞浆及胞膜,但以后者为主。其余各组观察距溃疡边缘2毫米范围内,黏膜层EGFR表达增强。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和中药组EGFR表达强于空白组,中药组比模型组黏膜层EGFR蛋白表达更强。各组大鼠胃黏膜EGFR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和中药组EGFR光密度值及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增加(P<0.05或P<0.01),中药组及雷尼替丁组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比模型组增加(P<0.05),中药组光密度值又比模型组高(P<0.05)。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药物治疗近期愈合较好,但停药后溃疡年复发率达60%~80%,因此防治PU的复发依然是治疗PU的一大难题。研究人员认为,从实验观察到健脾化瘀中药可明显提高胃溃疡大鼠的血清及胃黏膜组织的EGF含量及胃溃疡边缘上皮细胞表达EGFR,可以推测健脾化瘀中药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可能是由受体介导的;同时表明健脾化瘀中药可通过促进或稳定胃黏膜上皮细胞膜EGFR水平来促进胃溃疡愈合。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