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人呈现多种变化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5-19 01:54:57
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疾病专家戚文航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近年对上海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400名住院的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调查,重点对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年份的心力衰竭病人的发病病因、患病率、治疗方法的演变进行了大量对比分析,发现20年来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年龄、死亡率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脏疾病的终结阶段,有临床症状的人群患病率为1.3%~1.8%,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患病率达到1.5%~2%。
休 闲 居 编 辑
该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发病原因1980年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如风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占47%,到了1990年和2000年分别只占24.3%和8.9%;而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38.8%上升到2000年的50%。发病年龄随着治疗手段及疾病谱的改变而日益增高,1980年平均年龄为51.5岁,1990年平均为58.9岁,2000年平均年龄为68.8岁。20年来心力衰竭住院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20世纪80年代为13.8%,20世纪90年代为11.5%,世纪末仅为6%。
研究小组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是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关键。比如在以往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治疗基础上,采用调节神经、体液因子的方法进行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除了医师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外,有关心力衰竭知识的普及、病人自我保健能力的增强、按时进行体格检查也可及早发现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病人,使这一部分病人得到尽早的治疗,也是降低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