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消费市场新景观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29 21:45:20
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材料显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性支出中,1985年每消费100元钱,会将2.48元用于医疗保健;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6.36元,是15年前的2.56倍,增长速度仅次于交通通讯消费。 新需求 ■市场的蛋糕有多大3月底的一天,家住北京市广渠门的刘芳女士向单位请了假,一早就赶往离家并不算近的“慈济健康体检中心”,她在那里预约了做体检。 生活逐渐好起来的刘芳近几年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看到周围和自己一样步入中年的朋友患了高血压、糖尿病,甚至中风,刘芳特别想看看身体的“各个部件是否运行正常”。以前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职工体检,最近几年不知道为什么停止了。去年,刘芳跑到北京的一所大医院去体检,拿着体检表,从一楼到四楼挨个儿寻找各个科室。她问一个护士:“医院怎么不把体检项目集中在一起呀?这一上午跑得怪累的,空腹体检,还没吃早饭呢……”她话没说完,就被护士一句话给噎了回去:“谁让你没病找病来了?” 有没有一个像刘芳想的那样“不让体检者受累”的提供专业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呢?那天,刘芳收到一份宣传材料,说北京新开了这样的体检中心,她兴冲冲地给体检中心打电话,预约了体检。 刘芳选择了980元的体检套餐。她看中的是这套体检能做肿瘤普查,而且会有一个终检医师根据体检结果与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给出健康指导。她说,在大医院里,排上两小时队,医生也和自己说不了三句话。她说:“为了自己的健康,花钱买到良好的服务,值!” 有多少人像刘芳一样,愿意花钱买健康?愿意买让人舒心的医疗保健服务?健康消费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 就健康体检而言,城镇居民,尤其是大城市的居民,这一需求迅速增加。据北京同仁医院体检科的王召平主任介绍说:“5年前,来医院体检的大多是单位买单,自己掏钱的几乎没有。而现在,自己‘上门找病’的占了体检科业务量的5%,还有一家人一块来做体检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健康保健观念都在迅速增强。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吴明江举了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以前的家长要在孩子感冒时带孩子去看病,而现在的家长会仅仅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来看专家门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保健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5%~30%左右,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统计表明,城镇居民是保健品消费的主体,5亿城镇居民保健品的使用率为69%。 今年3月份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在讲到扩大内需的问题时明确说道:“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继续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汽车、电信、旅游、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等消费,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这是政府部门第一次在正式报告中将“医疗保健消费”列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 健康消费市场的诱人蛋糕在哪里,谁来把它做大做好呢?不同层次的健康消费需求催生出一些新兴的医疗保健服务中介机构,它们正悄悄地深入老百姓的生活。 新机构 普通百姓花100元钱就能请人陪着看病,帮着挂号、取药、划价、拎包……去年北京的媒体曾经报道这种新兴的医疗服务―――陪诊。当时《健康报》一刊登出这则报道,编辑部就接到不少询问陪诊服务公司联系方式的电话,读者反映这种服务很新颖,愿意尝试。 其实,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社会经济发达、医疗资源又较为丰富的城市中,类似这家陪诊公司的医疗服务中介公司早在1996年就出现了,但因为市场的不成熟和自身运作等方面的原因,这类公司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现在有更多类型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公司)活跃在大城市中。 ■中介型公司:瞄上医院以外的市场 周敬作为这个行业的“前辈”,目睹了这类公司的起起落落。他从医疗服务中介公司刚出现的时候就开始打拼了。由于比较熟悉北京的医疗机构,常常有人找他作“医疗公关”。“医疗公关”就是一些机构或者个人把医疗服务作为“礼物”送给客户、朋友或关系户。这种“健康礼”被认为是比吃饭、娱乐有意义得多的消费时尚。 如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家医疗信息顾问机构。他说:“每年都有很多外地患者来北京求医问药,他们对北京情况不熟悉,希望有懂行的人介绍医疗机构给他们,甚至帮他们做好就诊前、就诊中及就诊后的配套服务工作。”据周敬掌握的资料:北京每年对干部、劳模、人大代表等的“接待医疗”服务量在以220%~230%的速度增长,公立医疗机构所能提供的只是劳务性的医疗服务,医院以外的医疗服务谁来做? 做公立医疗机构想不到的、做不到的、能做却做不好的,是这类公司的共同特点。 ■实体型公司:休闲保健相结合与陪诊公司和健康顾问公司不同,在医疗保健服务行业颇有名气的“九华山庄”是实体型的医疗服务机构。现在北京市场上不少搞医疗中介服务的人都是从那里出来的。记者去“北京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有限公司”采访的时候,该公司现任医疗保健总监张青松站在一座占地1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前,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这是我们新的体检中心,我不敢说这是亚洲最大的,但绝对是全国最大的!”九华山庄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把医疗服务与度假休闲结合在一起的。来这里体检的人,一般头一天晚上住在客房里,第二天去体检。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温泉浴、中医专家坐堂等跟进服务。一些大公司往往选择这里作为开年终总结会的地方,让员工边开会边娱乐,再顺便做体检。 ■做足健康人、亚健康人的文章 从事医疗保健中介服务的公司一般规模不大,少则十来个人,多则几十个人,而一家健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才成立就拥有200多员工。这个公司有30多个坐席的健康呼叫中心,还在与他们合作的北京医院里开设了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北京医院为这个中心提供了20多位教授级的医学专家顾问。 总裁韩孟昌说:“我们看准了医疗保健服务这块市场,并为此而准备了3年。医疗保健服务要靠长线投资,不能追求短期收益。”据介绍,该公司推出的“健康管理”服务是从200多个选题中筛选出来的,就是通过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健康管理方案对健康状态的有效控制,使客户的健康得到充分的保障。 在该公司购买每年1800元的健康管理卡,将会得到一整套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包括100项西医体检、63项中医健康测试问卷、社会心理和临床心理共90项健康测试问卷、个人健康史调查(既往健康史、过敏史、家族史)、个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根据检查结果,用户将得到一个健康评定,从而知道自己是在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还是有潜在疾病;专家将根据用户各自不同的健康评定结果给出针对个人的健康方案,大体分为三大类:健康促进方案、亚健康调整方案、疾病预防预警管理方案;这些检查结果和健康评定结果、健康方案以及用户在公司获得的健康保健服务记录等,组成了用户的电子健康档案;客户平时想要咨询健康信息,可以向公司的呼叫中心提出,呼叫中心配有全科医师负责解答问题;呼叫中心还会根据用户的健康管理方案提醒用户健康注意事项,比如,有糖尿病的用户就会经常收到呼叫中心的注意饮食电话提醒;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公司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预约就诊、会诊、住院、手术等。 ■公立医院也有动作一些同样具有灵敏市场嗅觉的公立医疗机构,也注意到了医疗保健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并马上行动起来。北京同仁医院是北京市级医院中惟一一家单独成立了体检科的。针对患者反映体检科室不集中的意见,该院辟出了专区,提供体检的一条龙服务,到体检科出诊的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师。 新观念 ■提供那70%的服务 记者曾经听一位在美国工作过的医学专家介绍说:美国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工作量的70%是用于对患者进行健康史调查,和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提供健康建议,而检查和治疗只占工作量的30%。 然而,我国目前的公立医疗机构,往往是在用100%的力量做那30%的工作。那70%的工作谁来做?现在市场上方兴未艾的医疗保健服务中介机构就是在做那70%的工作。 一位医疗保健服务中介机构的经营者说:“大医院无暇顾及的事情我们来做,他们搞技术,我们来提供服务,他们的弱项是我们的专长,而他们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是我们没有办法拥有的。用当前时髦的话来讲叫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把医疗保健消费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是这些新兴机构的经营共识。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教授在了解了这些医疗保健服务公司的服务和管理理念之后感慨地说:“他们做的往往是我们所欠缺的,而这些又正好是患者需要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医患关系、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从中借鉴。”健康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