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强攻疫苗市场风生水起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29 23:00:16
“2002年,葛兰素史克疫苗产品在华销售达到2.3亿人民币,实际销售增长超过45%,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从目前的近4%增至7%以上。”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疫苗部总经理吕晓翔的勃勃野心,在最近的“2003年中国疫苗学术研讨会”上初露端倪。不言而喻,外资公司对中国疫苗市场窥视已久后终于由GSK打响了第一炮。
市场高速增长
休 闲居 编 辑
据不久前MerrillLynch的一份分析报告预计,全球疫苗市场销售额将从2001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0亿美元,特别是流感疫苗的需求增长空间更大,在今后的五年将成倍增加,达到20亿美元。
疫苗市场的成长远快于处方药的增长,是处方药增长的2倍多,从1980年到2000年疫苗市场容量增加了10倍。在中国市场上,由于国家对预防的日益重视,疫苗市场的速度将更快。“目前中国疫苗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潜力巨大,市场增长率将达到15%,高于全球10%的增长率。”吕晓翔认为。
据了解,中国的疫苗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计划免疫疫苗市场,也就是那些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主要用于儿童,包括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和小儿麻痹疫苗,从去年七月份后又增加了新生儿的乙肝疫苗;另一类是有价苗市场,也就是自愿接种疫苗市场,其中包括近年扩大使用的儿童及成人疫苗,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还有用于特定人群的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等。有价苗既包括非计划免疫疫苗,也包括那些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由消费者自己出钱购买的疫苗。
据悉,目前我国每年出生婴儿超过1500万,存在着巨大的儿童免疫接种市场。另外,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疾病预防政策的贯彻,由消费者自己负担的成人有价免疫市场也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政府采购内外有别?
全球疫苗产业快速增长,GSK、默沙东、AP等跨国药企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GSK以占据了世界2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疫苗生产和供应商。
“今年我国计划投入12亿人民币用于预防免疫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去年这个数字是8亿元人民币。”近日,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王贺祥透露。也就是说,今年的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将增长50%,这样一块蛋糕看上去似乎很诱人,却并没有引起国际巨鳄GSK的垂涎,是何原因?
据天坛生物总经理姚桐利介绍,目前我国计划免疫疫苗市场一直沿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由政府负担费用,国家财政拨款集中招标采购,主要由包括天坛生物在内的国内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供应。国家按成本价核算,因此价格极低,每只疫苗利润平均仅1毛钱。而外资企业的同品种疫苗一只要几十元钱,价格相差几十倍。因此外资企业不进入计划内市场并非由于国家在招标采购中设置了政策壁垒,只是由于计划免疫疫苗市场利润太低,对外资企业还没有形成相当的吸引力。
吕晓翔对此也表示,GSK暂时不愿意介入这块市场,因为为满足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必须实现本地化生产,为保证供货还必须扩大生产,这样一来,增加投资会给企业造成的巨大风险,而且低廉的价格让企业无利可图。
主打有价苗
看来,有价苗市场才是GSK的主打战场。那么GSK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疫苗生产和供应商,在中国的超大规模投资以及GSK疫苗部超强的市场营销力量将对国内有价苗市场产生怎样的冲击?
姚桐利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有价苗市场还是国内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从销售额来看,国内企业一年有5、6个亿,国外1-2亿;从销售数量上看国内企业比国外企业更多。而且国外的很多品种国内现在也有,例如流感、水痘等疫苗,而且从价格来看,国内比国外要便宜50-70%。可以说国内企业以价格取胜,国外企业卖的是品牌。
但是国内企业由于要为国家负担计划内疫苗这部分,造成了效益低的情况,例如天坛生物公司要用70%的生产能力去生产计划内疫苗,效益仅占10-20%,用剩下30%的生产能力去生产有价苗,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外资企业往往从一些国内量小的品种或还没有的品种下手割据市场,给国内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和威胁。
姚还认为,国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计划内疫苗采购的价格政策。
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指出,虽然我国国内疫苗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至今也只有近10年左右时间,而我国的疫苗市场发展却很快。随着产业发展,我国国内能够生产的疫苗品种也越来越多,但是发展越快也意味着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甲肝疫苗出厂价不到10元,而GSK的同类产品却贵得多,但在国内却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说明国外企业在产品加工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他还认为,过去由卫生部直属的国内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现在已经进入市场化竞争,不能再躺在国家计划采购的高枕上无忧,而应该潜心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差距,例如,目前国外有的品种我们还没有,可从如何开发新品种、如何提高产品纯度减少副作用、如何提高技术等方面下手。
(转摘自“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