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触底回升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1:19:17
迎来新重组与整合
休 闲 居编辑
国外生物医药产品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崛起。目前我国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已有200多家;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产品已达200多个,有30多种生物医药产品投入生产。2000年我国生物制药业销售规模70亿元,盈利达25亿元;2001年我国生物制品出口额达到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仅次于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的出口规模;生物制品进口额达到2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生物制药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50亿元,生物制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将不低于12%,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在我国,因起步较晚,生物医药产业目前仍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较小,产品品种较少,研发能力不足等方面。据统计,2001年世界生物技术相关产业销售额为348亿美元,而我国只有24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家大型生物技术企业的年销售额。我国批准正式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只有30多种,主要品种属引进和仿制产品。十几年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总投入仅40多亿人民币。
尽管如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十分迅猛。产品从无到有,逐步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并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取得一定优势。如国产EPO(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三年之内已成功从国际药业巨头手中夺回80%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冲向国际市常国内自主开发的α-1b干扰素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1996年生物工程药品进口额为1.9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60%,至1997年下降为1.45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40%。目前,世界销售前10位的生物技术药物,我国已能生产8种,生物技术药物正逐渐由仿制向创新转变。2001~2005年间,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占863计划总经费的20%,约30亿人民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把1/3强的经费,每年7亿人民币投入生命科学研究。国内进行生物技术开发的机构已经达到400余家,政府投入资金130亿人民币。为使生物科学研究取得规模效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建成了4个生物园区。2000年中国科研人员提出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欧洲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据统计,2002年全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5%;其中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为200亿元左右,约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6%,增长率为16%,仅低于化学药品工业的21%的年增长率。
另据统计,截止2002年6月,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医药的有120余家,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超过30亿元。
经过1995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后,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新世纪之初步入调整时期,投资出现衰退。受此大气候影响,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停顿,上市公司生物制药投资额从1999年的近7亿,下降到2001年的5.96亿元,生物医药企业备受产品开发阻滞,利润下滑,资金紧张之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1至9月份,全国317家生物制品企业有84家亏损,亏损总额1.6亿元。2002年上半年,以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因主导产品价格下滑、宣传及管理费用增加及投资收益减少等因素导致业绩多数下滑。11家主营生物制品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且业绩下滑幅度平均高达45%,大大超过同期全部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降幅。部分上市公司选择退出生物医药产业。如星湖科技(600866)拟从上海博星基因芯片公司撤资。
正当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徘徊于低谷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尽管给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冲击,但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却似乎是一线转机。
作为一种新型病毒流行性疾病,一时尚无十分有效的防治药物与方法。但针对病毒性疾病,生物医药却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最优先的选择。包括干扰素在内的一部分生物医药已经被证实对SARS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彻底控制“非典”的最有效手段也主要寄托于未来新的生物医药产品如预防疫苗及相关治疗药物的开发上。因此,在此次抗击非典的过程中,生产生物医药产品的上市公司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其影响主要停留在概念上,但非典型肺炎概念带来的相关产品的增量需求对上市企业短期表现有提升作用却不可否认,使其因扮演的特殊角色而成为最大获利者。长远也将有利于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
国家财政已计划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资金,全面启动“非典”疫苗的研制。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日前决定斥资5亿元人民币用于包括SARS疫苗在内的生物制品生产线的改造和建设。预测未来,生物医药行业以此次抗击“非典”为契机,以新的产品开发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产品开拓新的生物医药市场,吸引更多新的资金注入,引发生物医药行业新的行业重组与整合,伴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回暖,使生物医药行业整体上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国外行业环境好转
自1971年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Cetus公司在美国成立至今,生物医药产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而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0年的9%。专家预计,生物制药产业到2003年可达到600亿美元,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10%以上。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美国目前共有生物制药公司约1400家,其中形成规模生产的有20多家公司。占全世界生物技术公司的三分之二。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美国国内市场生物药品总销售额为187.30亿美元,2001年为326.5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将上升为553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11.8%,大大高于普通药品的年增长率。新一届的美国布什政府已将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研究开发年费用高达380多亿美元,仅次于军事科学。欧洲与日本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
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敏感投资者的眼光。2000年投入的资金达320亿美元,在2001年末,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值达到了3660亿美元,尤其是1999年和2000年生物医药行业掀起了疯狂的融资热潮。
尽管生物医药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收益回报的产品。如全球最大点生物医药企业Amgen公司预期2003年的全年收入即可达到71-78亿美元,其中的EPO产品销售额预计达到32-34亿美元,G-CSF产品的销售额有望达到21-23亿美元;全球第二大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公司2002年全年利润高达4.8亿多美元。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仍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投入的产业。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开发费高达5亿~10亿美元。而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概率平均为1/10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