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记者走访了香港街头的一些药店,由于许多药店都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于是记者眼镜上的雾气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记者也在这种雾里看花的视觉效果里对香港的药店有了初步的印象。
■ 不像药店
记者在香港住在湾仔的万丽海景酒店。出酒店向东,过天桥后往南行不远就是告士打道。沿着这条街道向东,一路上可见到不少药店。香港许多药店都把药品柜台设于店铺的一角,占据着20~3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而店铺大部分空间摆满了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日用品等。即使是独立售卖药品的药店,也大都面积有限。屈臣氏中环分店的一位药师说,高昂的人工成本、10%左右的利润让香港的零售药店形成了现状,即使在非繁华地段,药店也不可能开得很大,因为还要考虑人流问题。
记者发现,香港药店里开放式货架上摆放的大都是空盒子。屈臣氏药店的一位营业员向记者表示,这样做为了便于管理,药品要到收银台去取。这种做法类似内地的药店在开架柜台放空盒子,可能是为了防盗,因为记者在屈臣氏、万宁的连锁药店里发现,相对面积较大的售药区来说营业员偏少。
在香港药店,营业员一见到记者就立刻打招呼,并且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可见训练有素。
■ 药房与药行
记者在屈臣氏的药店里同几位药师聊了起来,了解到香港的药师也是要经过考试获得特区卫生署的注册才能在药店从事药品调配处方的工作,而且一次考试终身有效。但继续教育没有人组织,完全靠自学。药师的主要作用是在医生处方到药店时收处方配药,一旦药师不在岗位,药店就会立即停止销售处方药。
香港药店的处方药品种明显少于内地,尤其像抗菌素一类的药物在药店很难买得到。在中环路口的一家屈臣氏的药店的药师告诉记者,类似抗生素、抗癌、抗高血压的处方药除了少数配备了药师的药房会限量销售之外,大部分药店都不会出售。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药剂事务部咨询有关事宜,该处的负责人表示,在香港销售药品有药房和药行之分,前者需要在申请执照的时候一并附上聘请的注册药剂师的证明,而开办药行则不一定要请药剂师。这可能和香港的药品管理有关,药房出售西药处方药和中药,而药行则以经营中药为主。
■ 中西药“待遇”不同
记者在香港的数家药店里都发现有内地的药品出售,像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无糖薄膜包衣30片装,外包装的批准文号是“京卫药(1996)第004065号”,标明了功能主治、主要成分,售价为港币16元。由于目前香港还没有出台对中药的监管条例(据说正在制定的中药管理条例要到年底才出台),对于进入香港的中药,尤其是中成药,香港还没有明确要求,而西药进入香港市场则一定要到香港卫生署的药品管理部门进行进口药品注册。
记者在尖沙咀广东道看到了一家同仁堂药店,该店门口的柜台上的醒目处摆放着关于安宫牛黄丸救活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的报道。看来同仁堂想充分利用这一影响很大的事件,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该店的一半面积出售同仁堂的知名中成药,一半面积用来设立中医诊室。记者看到,有5~6位本地人模样的顾客正在等候就诊。
■ 如何监管药店
卫生署药剂部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监管药店的主要机构。据该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药品零售市场的管理方面,药剂部主要通过巡察及发牌来监管药店:药剂部发牌给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巡查这些商家的楼宇,抽取药品样本做化验,及对违法者发出检控。药剂部通过上述措施来执行《药剂业及毒药条例》、《抗生素条例》和《危险药物条例》的规定。药剂部还通过监管诊所的药品供应,制定及策划药剂部的新服务计划,研究及发展诊所的配药工作,藉此提高这方面的服务水准。在药剂部的管理当中,对于西药的“药剂制品”的定义是指施用于人或动物并且为下列用途而制造、销售、供应的任何物质或物质混合物,其功能为诊断、治疗、缓和、减轻或预防疾病或其任何症状;诊断、治疗、缓和、减轻任何异常的身体或生理状态或其任何症状;更改、调节、矫正或恢复任何器官功能。
记者走访过的香港药店都显得整洁而规范,不过对药行的监管力度稍弱。记者进过数家药行,店主往往问了记者几句话之后就大胆地询问是否要买一些不得随意销售的药品。
香港至今还没有按类似内地GSP标谁来要求新开办的药店,可能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让药店和药行的投资者掂好了自己的斤两,在这方面做足了功夫。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