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万到100亿迪康集团扩张之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2:46:07
10年前是一个注册资本500万元的制药公司,如今拥有资产和管理资产已达100亿元人民币。迪康集团通过一系列收购扩张,搭建起了"2家上市公司+连锁药房实业+金融平台"的架构,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颗新星。
休 闲 居 编 辑
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康集团")日前对成商集团的要约收购,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由于迪康集团拟协议收购成商集团65.38%的国有股,引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迪康集团发出全面要约收购通告,分别为2.31元/股和7.04元/股的价格收购募集法人股和流通普通股,为此,迪康集团将有可能付出4亿元的代价。
如此大手笔,充分体现了迪康集团的资本运作能力。从10年前一个注册资本仅500万元的"成都迪康制药公司",到如今拥有资产和管理资产已达1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10000人的大型企业集团,迪康集团走出了一条快速超常规发展的扩展之路,而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
通过一系列收购扩张,迪康集团目前已搭建起"2家上市公司+连锁药房实业+金融平台"的架构,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颗新星。
从小企业到上市公司
迪康集团前身为"成都迪康制药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由自然人曾雁鸣和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后经1997年和1999年两次股权转让、1998年9月增资扩股及更名演变为成都迪康制药有限公司,于1999年12月17日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为7740万元。
创业初期,迪康就以高科技企业的面目出现,进驻成都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孵化,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成长型科技企业。创始人曾雁鸣提出了"绿色药品"的理念,开发的第一个产品"102"殷泰洗液一开始便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后的迪康小儿感冒颗粒、迪通鼻炎水、迪康小儿感冒糖浆、宝咳宁颗粒等产品也相当畅销。
1996年10月,迪康公司决策者毅然耗资6060万元现金,将主导产品"迪康小儿感冒颗粒"推进中央电视台竟价黄金标版广告,摘得当年"西部标王"称号,迪康品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与此同时,迪康的一个年生产能力达5亿元产值的新药厂也在成都犀浦工业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但随后的市场并未给予厚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严重短缺,教训深重。由此也增强了迪康决策者防范风险的意识。
1998年8月29日,迪康成功兼并四川长江制药厂,并于当年11月18日改制为"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成为1998年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最大的项目。
1999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成都迪康制药公司正式更名为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12日,迪康集团控股58.79%的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资4.97亿元,由此在资本运作道路上跨出了重要一步。
不过,在上市初期,迪康药业也曾经遭到过非议。2001年年报显示,公司2884万利润总额中,约1600万系"其他业务利润",750万为利息收入。如果不计这两项,经常性利润仅530多万。在1600万"其他利润"中,有1500万元系出售3种新药配方的收益。而年报并没有标注这3种新药配方的研制成本,出售收入是多少,利润就是多少;利息收入则是近5亿募股资金的存款利息,以及大股东占用资金的利息。而且公司未完成盈利预测。
公司在上市时的募集资金投向为11个,这些项目盈利预期极高。但此后一年中,除药品零售网络投入6000多万外,大部分项目并未启动,尚未使用的资金达34,539.55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9.48%。而另一方面,收购大股东资产动作频频。
有人怀疑,迪康药业的大股东是否有意向上市公司套现?但是,长于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迪康集团并没有为此太费口舌,解释说:迪康集团和迪康药业都是规范运作的现代企业。
果然,进入2002年,经过充分酝酿的迪康集团开始果断出手,做出了多桩令人瞩目的大手笔收购举动。
做大医药产业链
迪康最初的主要产业是医药生产,随着资金实力的增长,企业又将目标指向了医药流通领域。
2002年春,迪康集团斥资2亿元控股收购了医药流通连锁全国第一品牌的"重庆和平药房"。和平药房拥有各类门店70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迪康此举,旨在打通"医药"与"药房"之间的隔阂,延长其医药产业链。
随后,迪康集团又与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4亿元人民币,着手在西部最大的医药集散地成都五块石共建目前我国最大的现代医药配送交易中心----和平医药配送交易中心。该中心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是集物流、配送、交易、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并为医药厂家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场所,建成后每年总交易额将超过20亿元人民币。
2002年7月19日,成商集团发布公告,迪康集团拟收购其65.38%的国有股。成商集团是四川省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下属的成都商场是四川省内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以医药为主的迪康为什么会看上成商呢?
业内人士分析说,其实迪康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加强在医药流通领域的优势。成商集团曾经有过规划,2002年内将在宜宾、内江和南充等四川省内的中心城市,通过参股、控股和收购的形式,开设大型百货店,并在成都市居民区及郊县建立100家以上的连锁便民店,建立以公司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商业零售网络。这样,在迪康集团收购成商集团后,一方面可利用迪康药业的医药生产企业的生产优势、又可充分利用成商集团的遍布全川的零售网络,大力发展医药零售产业,形成整个集团内部的优势整合,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向金融领域扩张
在实业上频频出手的同时,迪康也开始向金融领域拓展。
2002年12月,迪康集团以1.7亿元控股了四川衡平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衡平信托是由原成都工商信托投资公司和成都市金通信托投资公司合并重组而成,资本金仅3.4亿元,资产规模不大,在获得牌照的国内42家信托公司中,只是一家小型信托投资公司,但它却是四川经过3年的信托业调整后第一家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
据介绍,在衡平信托3.405亿的总股本中,迪康占49.92%,为第一大股东;而成都市财政局和成都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分列第二、三位。
有了衡平信托这样一个平台,迪康的"产业+资本"的梦想已经初步变为现实。很快,一桩大型国企的MBO项目就通过这个平台开始运作。
2003年1月16日,全兴集团与衡平信托公布了双方的信托计划合作协议。该信托计划总规模2.7亿元人民币,期限为3年,面向中国境内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及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募集资金。而募集资金以信托贷款方式向全兴集团管理层18人提供融资,用于收购全兴集团国有资本退出的部分股份。这是四川第一例大型国企的MBO项目。
事情可以追溯到2002年底,当时,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全兴集团获准在四川大型国企中首家进行国有资本大规模退出试点。全兴集团国有资本退出的基本思路是,所属国有净资产由集团经营管理层、内部职工、战略投资者共同收购,鼓励经营管理层持有大股份。
在此背景下,全兴经营管理团队18位高层组建了"成都盈盛投资控股公司"。到2002年12月中旬,成都市财政局与全兴集团签订了国有资产转让协议。成都市财政审核确认的全兴集团净资产按规定扣减和剥离后,所余国有资产按净值60946.63元全部出让,并以此作价转让给成都盈盛投资控股公司67.7%、全兴股份(600779)公司工会12.3%(企业员工)和深圳矢量投资公司20%(战略投资者)。
但收购股权所需的资金对于18位高层任何个人来说,都难以完成。
转机很快出现。在2002年12月下旬,成都出现了两家专事"MBO信托计划"的投资公司。一是号称西部首家MBO杠杆投资机构:四川创业投资MBO基金面世。另一家就是迪康集团控股的衡平信托。
在衡平信托的运作下,全兴集团的MBO,很快便得到了各方满意。
根据协议,全兴集团管理层在获得衡平信托2.7亿元信托支持成功收购后,新的18位集团管理层将控股全兴集团。据悉,每人在全兴集团持股1%-6%不等。
据介绍,信托贷款本金由全兴集团管理层按年分期偿还,第一年期满偿还本金的25%,第二年期满偿还本金的35%,第三年期满偿还本金的40%,同期以现金形式支付投资收益。而信托计划的收益来源是向全兴管理层股权收购融资项目提供贷款所获得的贷款利息,年收益率为4%。
今年春天,衡平信托再度发挥重要作用,迪康集团宣布,拟通过衡平信托,从联合证券手中收购宝盈基金管理公司20%的股权。
通过积极运用资本杠杆,一个"金融+产业"的迪康已经显现出它的庞大轮廓。可以相信,今后的迪康,会有更多的资本运作手段让人们领略。(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
(转摘自“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