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北京市物价局分两次对33种常用中成药规定了最高限价,最大降幅达到了50%。人们大多以为,如此大刀阔斧的限价能把药价中的水分“挤出来”。然而,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老百姓要想买到便宜药仍然不容易……
超标定价雷打不动
继8月10日北京物价局对20种常用中成药定出最高限价后,8月25日又对13种医保中成药实行最高限价。20多天过去了,药价真的降下来了吗?
家住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的姜大妈告诉记者,其老伴是多年的心血管病患者,常年服用心脑舒通胶囊,听说这种药有了最高限价挺高兴,按限价39元算,每盒能节约3元,一月就可节约9元,一年下来也能省上百元呢。但一连跑了几家药店发现价格还是老样子。
9月4日,记者在朝阳区八里庄药妆大药房看到,10克×10袋的板蓝根颗粒剂每盒卖10元,而根据北京市物价局公布的标准,每袋最高限价为0.7元,一盒10袋应该不超过7元。“不是已经公布最高限价了吗,你们这里怎么还超标?”记者向一位营业员询问。“什么最高限价,我们没接到通知,这种药一直就卖这个价。”营业员一脸茫然地回答。
随后,记者又来到朝阳区北京一元堂甘露园药店,在这里24粒装的贞芪扶正胶囊卖28元,而物价局的最高限价是24元。记者问起中成药“限价”一事,一位工作人员解释,他们是连锁性药房,药品的配送和定价都是总公司决定的,调整也需要通过相关网络下发到各药店再做调整。接着他不耐烦地抱怨,最高限价主要是针对医院的药价,相比之下药店的药价还算低的呢!
走访发现,在一些郊区的私营药店,超标药价情况更为普遍,药店的销售人员一概用“不知道”、“没听说”搪塞记者的提问,而超标药价依然雷打不动。
限价品种难觅踪影
记者连日走访京城数家药店还发现,限价药中最常见的牛黄解毒片、双黄连片、鼻炎康片等近10种“大路药”在不少药店都找不到了,而能找到的药也大都改名换姓或规格不符,甚至还变相涨价。
9月5日,在北京西单银建大药房,记者没找到限价名单中的藿香正气水,营业员告诉记者,现在只有藿香正气口服液,这两种药其实是一回事。但记者发现,藿香正气口服液比正气水的最高限价高出不少。按规定藿香正气水每支最高零售价0.6元,6支装一盒为3.6元,而太极制药产的藿香正气口服液每盒要卖5.8元,亚东制药的卖10元。
记者在几家大药房暗访发现情况都大同小异。在甘露园一元堂连锁药店、华堂药店等几家药店,不见限价中的15毫升装的鲜竹沥口服液,药店卖的都是每支10毫升装的,按规定15毫升装每支最高零售价0.6元,一盒10支为6元,而几家药店所售一盒卖13.2-14.28元,虽然剂量少了,但价格比限价高出近两倍。
为何限价药品这么难买?一家大药房的服务员这样解释,由于降价以后,有的药品零售价格大大低于成本价格,若按新价格销售,每卖出一盒,就会亏好几块钱,因此药厂只能拉走。
最高限价真的低于成本了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药价虚高主要是高在中间环节。以贵州圣济堂制药厂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片为例,批发价只有5元钱,而药店竟然能卖到46.8元,利润率超过900%。按照规定,药店在药品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价15%就有赚头,也就是说,批发价5元的卖到5.75元才是合理的。实际情况是,药品从制药厂出来,在出厂价上加15%到一级药品批发商,再加上20%至25%到药店,而后再有层层回扣从中作祟,这样,药价就扶摇直上了。搞最高限价,无疑要触及一个个集团的利益,真正落实谈何容易。
政策执行还需从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许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许多药店把政策和对策之间的把戏玩到如此炉火纯青。药店钻限价规格的空子,自己是赚了,可吃亏的却是老百姓。
令人不解的是,有关部门对限价一事也很淡然。按照药店收款台上贴的监督投诉电话,记者联系了北京西城区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没听说过最近的中成药限价一事。随后记者再拨打西城物价局电话,被告之得拨北京市物价局12358电话咨询详细情况。记者继续拨打12358,进入价格查询系统询问限价中成药的有关情况,工作人员告知,这里只能查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限价药品没法查找。北京市物价局有关人士表示,一些药店不出售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属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行为。
专家分析,药价“虚高”是消费者反映最大的问题,药价下降是大势所趋,政府部门制定的最高限价,压缩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药店作为药品销售的终端,与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但限价政策更重要的是要能切实执行,否则会使法规失去严肃性。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