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胃湿热一个词 三个翻译愣没辙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3:53:43
--“关注中医药”专题信息(三)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22日电(记者段世文)“就‘肺胃湿热’一个词,找
了三个翻译愣没能翻译出来”,这是北京彤云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利民在与
韩国客户谈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麻烦。
按照中医理论解释,痤疮是“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引发
的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现在的问题是,用这种中医语言和国际客户交流
祛痤疮类产品,别说理解,连翻译都没辙。没法沟通,再好的产品也就没办法推
广。
在中医的理论中,像三焦、元气、宗气等基本概念,像什么卫气营血、六经
传变等病理变化,像痰涎壅盛、阳虚水泛等征候,甭说外国人听不懂,大多数中
国人也听不懂,听不懂就难以沟通。
83岁高龄的国家级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陈彤云教授认为,中医理
论是科学的,不过它的语言表述确实有待于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必须完成从哲
学语言到科学语言的过渡。
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这个“九五”重点项目中指出,中
医药发展面临5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以古汉语为基础的古朴深奥的中医药
术语未形成规范客观的现代语言表述。
北京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陈勇从中医人才培养角度认为,由于中医用的
古汉语生涩难懂,缺乏用现代语言的规范科学解释,学中医的是从师傅的脚后跟
往上爬,靠的是“悟”;而学西医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发展,只要“学”
就行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人才的培养。
陈彤云教授认为,中医要发展,首要问题是把中医理论中充满古代哲学意义
的语言,用符合现代科学的通俗语言表述出来,这是普及中医知识,让更多的人
了解中医、接受中医的关键,也是中医工作者发扬中医、让中医走向世界所必须
完成的任务。
休 闲 居 编 辑
(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