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销售药品到设立生产基地到研发、生产、销售的整体转移,跨国制药巨头们在履着家电、IT等行业跨国公司的足迹亦步亦趋。1月16日,世界十大制药企业之一,进入中国已近十年的瑞士罗氏公司宣布在中国设立其全球第五家研发中心。据悉,该研发中心将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建成后的第一年将有约40~50位科学家在新的研发中心工作,主要致力于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初期重点为基本化合物结构和重要化合物库的研究,如肿瘤、病毒等领域的研发。罗氏中国地区研发总监安德利透露,以后还会涉及生命科学和传统中药等。“该中心将与罗氏设在巴塞尔、纳特利、帕洛阿托以及潘茨堡的另外四大研发中心形成统一的整体。” 罗氏是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之后,第四家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药企,而这个过程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尽管几个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的定位各不相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在完成了市场的拓展和生产的转移之后,跨国制药公司已经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在一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而在新药研发方面原本就羸弱不堪的中国化学制药企业,则不得不接受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沦为新药研发战场上的看客的可能。 ■ 罗氏的中国攻略 “在建立了遍布全中国的市场行销机构以及在上海设立了生产设施之后,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建立意味着罗氏制药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研发中心项目启动仪式上,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平山表示。在他看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是罗氏在中国市场新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罗氏集团与中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和业内学术权威保持良好的沟通,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在新药审批程序、药品定价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发挥超出这个中心本身的作用。 据了解,1994年开始进入中国的瑞士罗氏公司在2003年的销售收入已超过10亿元。尽管这个数字在整个罗氏集团的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不足2%,但在中国的处方药市场上,罗氏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中外药企,并且这个优势每年都在扩大。在中国设立可以为临床药物提供技术支持的研发中心不仅是一个战略布局,而且是现实的需要。 事实上,罗氏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计划已经形成了几年时间,而对中国生命科研领域的渗透更是历史悠久。早在1999年,罗氏便正式启动与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和北方中心的疾病基因研究,此项研究由中方提供科研力量并负责设计和展开课题,罗氏公司则在3年内提供30万美元的资助以及技术支持和培训。双方共享研究成果。 在研发中心项目启动仪式上,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被作为特别嘉宾邀请出席,并出席了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和小型的记者座谈会。尽管赵没有透露南方中心下一步与罗氏的具体合作内容和方式以及自己将来的身份,但“进一步的合作是肯定的”。因此,罗氏在中国设立这个研发中心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大戏刚刚开始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动向就是纷纷考虑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问题。“一方面,跨国制药公司在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后,就必须对中国的人群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就越来越必要;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这几年中国科学家在研究水平上的进步。”赵国屏指出,中国疾病资源的多样性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按照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以及未来可预见的增长来考虑,近几年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时机并不成熟。”国内医药行业一位资深专家指出。他分析认为,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肯定是出于利益驱动,而这种利益未必直接体现在市场上。“众所周知,跨国公司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动辄几亿、十几亿美元,这个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付给研究人员的报酬,而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中国科研人员的待遇则要低得多;此外,在前期临床甚至后期临床方面,中国的临床成本也要低很多,总体算下来,可以节约一大块成本。”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在化学、生物等与制药行业相关的科研领域,中国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我们缺少的是一些必要的资金、设备、信息和将科技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这些正是跨国公司的强项。” 另一个吸引跨国公司的理由则是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工作的完成,基因药物的开发成为全球热点。中国作为全球6个承担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工作的国家之一,在基因研究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对基因外流的严格控制,也使得觊觎基因药物研发的跨国公司不得不将研发工作放在中国。 “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潮才刚刚开始,今后几年,对中国科研人才、资源的争夺将公开化、表面化,前不久礼来与科技部前副部长的联姻和罗氏此番一次性网罗四五十位中国科学家就是一个信号。”这位专家指出。 |